七月的崇阳,万木葱茏。在崇阳县桂花泉镇起伏的山峦间,一株株黄精在树木的荫蔽下舒展着肥厚的绿叶,静默地汲取着大地的精华。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草木清香,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发生,并悄然化作撬动乡村富裕的蓬勃力量。
乡土守望者,林下耕耘人

当清晨的阳光穿透松林,斑驳的光点洒在肥厚的黄精叶片上,药农孙四牛已经俯身在他40亩的林下基地里忙碌起来。他轻抚着一株根系发达的黄精展示:“明年这里就能长出8个这么大的结节,单这一个两年后就能卖30元。”这是桂花泉镇探索“林下掘金”模式的生动写照。
在双港村七组的山林深处,孙四牛的名字与黄精紧密相连。这位56岁的药农自2010年起就与这片土地结缘,当他发现山林里遍布野生黄精时,便敏锐意识到这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温床”。14年坚守,他将零星种植发展为40亩规模化基地,成为全镇林下中药材发展的“活标本”。
他的奉献远不止于个人致富。当村集体决定发展黄精产业时,孙四牛主动承担了风险最高的育苗任务,并立下质朴而厚重的承诺:“苗子要是没活,我补。等两年后确认存活了,再收工钱。”这些凝聚心血的种苗,他从不对外销售,只供给本村村民和集体使用。在他粗糙的手掌和坚定的眼神中,人们看到的是新农人对土地最本真的深情。
“黄精长在林下,既保护了生态,又能赚钱,我就想帮着把这个产业‘扶’起来。”这句质朴的话语背后,是孙四牛每年稳定增收3万多元的经济账,也是通过电商渠道建立线上渠道,让深山药材直通全国市场的销售“成绩单”。
共享经济,荒山掘金新模式

与此同时,东源村的变革也正如火如荼。东源村的种植大户吴定明正指挥着20多名村民栽种黄精种苗,一天70亩的种植速度令人惊叹。种植大户吴定明、刘道云等人近两个月带领村民掀起了一场“黄精上山”的热潮。在石漠化治理形成的特殊地貌上,400亩黄精苗被栽入林间土壤。吴定明站在基地高处,手指连绵山岭:“我们计划发展到2000至3000亩,目前已投入近80万元。”
创新的“林地入股、收益共享”模式,成为激活沉睡资源的关键。20余户农户以自家林地入股,前期不收取租金,而是约定五年后黄精采收时与农户直接对半分成收益。这种模式将风险从农户转移到经营主体,用未来收益置换当下成本,使缺乏启动资金的农户也能搭上产业快车。
农户李老汉算了一笔账:“我家20亩林地荒着也是荒着,如今不投钱还有希望分钱,这买卖划算!”
在基地务工的赵望梅一边栽苗一边笑着说:“一天能挣140元的工钱,农闲时这可是好收入。”
生态产业化,唤醒万亩“绿色银行”

桂花泉镇蓬勃发展的林下经济绝非偶然天成。桂花泉镇拥有坡度25°以下优质林地3.2万亩,其中特别适宜黄精种植的林地超8000亩,这是一片亟待唤醒的“绿色银行”。
桂花泉镇审时度势,果断将产业重心从传统大田向广阔林下空间延伸,深挖“森林粮库”蕴藏的巨大潜力,推动产业重心从传统大田向林下空间战略转移。一方面整合涉农资金,对连片种植、良种繁育、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实施靶向奖补,为产业萌芽注入强劲动力。另一方面技术护航贯穿全程,与人福药业签订中药材合作协议,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林地摸排、苗种选育、基地抚育等全流程指导,确保每一棵药苗都能“种得活、长得好”。
目前全镇1310亩林下中药材中,村集体主导种植861.4亩,群众自发种植448.6亩,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培育,形成“集体带动+群众参与”双轮驱动格局。2025年,全镇计划新增林下中药材种植5000亩,重点发展黄精等优势品种。预计到年底,林下中药材总面积将突破5000亩,年均产值有望达1000万元,带动2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山林无言,却正以丰厚的产出回报着人们的智慧与辛劳。
全链锻造,从山林到市场的价值跃升
当东源村新建的中药材加工厂机器响起时,负责人张孝峰道出关键:“产业要‘强起来’,单靠种植远远不够。”这座加工厂不仅使药材附加值提升30%以上,更带动1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标志着“山上有林、林下有药、村里有厂”的产业闭环初步成形。

三山村的熊雄福也是被政策吸引的返乡能人,他利用家乡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建起崇阳首个规模化竹荪基地:“土地流转成本不到嘉鱼的四分之一!”这些“新农人”用科技与情怀,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熊雄福的成功,是桂花泉镇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生动注脚。
“我们正积极对接药企,同时开辟抖音电商平台。”张孝峰展示着手机上的订单数据。而在双港村,孙四牛家的网店生意蒸蒸日上,最高售价每斤800元的精品九蒸九晒黄精供不应求。这条日益强韧的产业链,让林下黄精真正成为富民“黄金”。
绿色启示录,乡村振兴的“生态密码”
桂花泉镇的实践揭示着生态文明的深层逻辑:当孙四牛俯身育苗时,他守护的不仅是作物成活率,更是产业发展的信任根基;当吴定明承诺“收益对半”时,他建立的不仅是分配机制,更是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生态。这些朴素智慧共同构成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核心密码。

当桂花泉镇全力打造的5000亩林下黄精示范基地进入丰产期,预计每年可固碳1.2万吨,水源涵养量增加15万立方米——生态产业化正在这里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晨雾中的桂花泉镇,双港村的孙四牛检查完最后一垄黄精,抬头望向郁郁葱葱的山林。15公里外,东源村加工厂正将新采收的黄精打包发往外地。空气中弥漫的药香,连接着土地与市场、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
这缕药香里,有孙四牛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有吴定明“收益对半”的共享智慧,更有崇阳县桂花泉镇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当更多乡村读懂这份林下经济的“生态密码”,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正如那林间蓬勃生长的黄精,向下扎根,向上繁荣。
通讯员:陈晓叶 熊祥成
一审:陈超
二审:黄益民 熊晓辉
三审:全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