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白霓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织密基层经纬线 绘就乡村新画卷

来源:崇阳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5-07-29 字体:【

在崇阳县广袤乡野的阡陌之间,在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前沿,崇阳县白霓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始终践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服务民生”的使命,通过创新机制、精准施策,用汗水与智慧在基层一线书写着国家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动人篇章。

耕地红线“守护者”:红线为界,沃土良田筑根基

白霓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始终将耕地保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宣传+巡查+执法”三位一体保护机制。今年以来,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以及“湾子夜话”的机会,开展“耕地保护进村入户”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份,悬挂横幅30余条,让“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建立镇村组三级巡查网络,联合综合执法部门开展耕地动态巡查100余次,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占地行为8起,拆除违法建筑1200平方米。

2023年以来,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精心谋划,利用“占补平衡”“增减挂钩”以及“耕地恢复”方式,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新增耕地500余亩,恢复耕地4500余亩。如今,这些新增耕地上绿油油的庄稼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

乡村蓝图“描绘师”:规划点睛,乡村蓝图显新韵

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理念,白霓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深入践行“多规合一”。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变“政府独角戏”为“群众大合唱”——村民代表全程参与选址、评审、监督,确保规划接地气、聚民心。结合本地资源禀赋,规划构建“产业+生态+文化”融合空间:在油市村,将农耕文化融入乡村风貌设计;在回头岭村,以“工具箱+管控图则”引导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既有“乡土气”又有“新颜值”。村庄规划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图纸,而是融入村民生活的贴心指南。

在编制新的村庄规划过程中,工作人员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里收集民意,将村民对道路拓宽、活动空间、污水治理的迫切需求,转化为规划图纸上的具体坐标。规划成果不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符号,而是通俗易懂的示意图,在村务公开栏前,工作人员为乡亲们耐心解读:“看,这里规划了新的文化广场,那边是集中污水处理点。”村庄的未来图景,就这样在坦诚交流中清晰呈现、深入人心。

民生服务“贴心人”:窗口开到家门,难题解在心坎

大力推行“一站式”窗口和下乡集中办理,秉持着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原则,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在化解纠纷、激活资产、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书写了暖心篇章。

近年来,白霓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持续优化服务模式,形成“线上平台+线下窗口+上门帮扶”的立体网络服务群众。2023年,油市村村民刘学武反映其名下坐落于白霓镇霓兴街的一处房产,因为十几年前的矛盾纠纷,一直没能办理不动产权证。面对此类历史遗留问题 ,工作专班通过走访群众,翻阅大量历史资料,终于为其厘清利益,化解矛盾后顺利地进行了不动产权首次登记,让其开心地拿到了期盼已久的“红本本”。从2018年至今,该所累计上门为农户办理宅基地确权登记54宗,林权流转服务36起,将繁琐的流程转化为家门口的温暖。

地灾防治“前沿哨”:织密立体网络,筑牢安全防线

面对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风险高的实际,全面构建“人防+技防”立体防控体系,对每一个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四位一体”管理。

在“点”上,对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一点一策”,配备专业监测设备,组建由4名专职监测员和8名群众组成的“群测群防”队伍,每日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在“线”上,联合气象、应急部门建立预警联动机制,通过短信、广播、应急喇叭等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今年以来累计发布预警15次,组织避险转移42人次。在“面”上,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演练2场,覆盖群众500余人,通过模拟撤离、应急安置实操培训,提升群众自救能力。同时,对隐患点周边村民开展“敲门行动”,上门讲解避险知识、发放应急手册,实现宣传全覆盖。

信访调处“和事佬”:化纠纷于基层,构筑和谐家园

建立“主动倾听、多元化解”信访调处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针对土地权属争议、规划调整等复杂问题,联合司法所、村委会组建“调解专班”,通过实地勘察、证据核查、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今年以来,累计受理信访11件,化解率100%,信访积案实现“清零”。同时,通过召开政策解读会、案例宣讲会,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构建和谐有序的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从阡陌田畴到规划蓝图,从地灾隐患点到产权登记窗,再到矛盾纠纷调解室,白霓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坚持以“五维守护”的坚实步履,让每一寸土地焕发生机,让每一份权益得到保障,让乡村的明天更加可期可感,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自然资源力量。

通讯员:吴小兵 尧俊先

一审:陈超

二审:黄益民 熊晓辉

三审:全宗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