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崇阳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索引号 : 011359676/2024-13920 文       号 : 无
发文机构: 崇阳县水利局 主题分类: 水务
名       称: 2024年崇阳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发布日期: 2024年06月04日
有效性: 有效
为了扎实做好暴雨、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明确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及工作纪律、工作要求,理顺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保障防灾抗灾救灾资源供给,有效动员社会力量,迅速、有序、科学、有效应对突发暴雨、山洪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切实避免发生群死群伤事件,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并在灾后尽快恢复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1)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确保人的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的原则
山洪具有突发性强、过程短、破坏力大、精准预报难等特点,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山洪灾害的防御应以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2)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
省级及以下各级行政区的党政“一把手”对本行政区域的防汛抗洪负总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明确规定的。其根本含义是,在“一把手”负总责的前提下可以明确一名副职具体管,但是,一旦出了问题,首先要追究“一把手”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级负责、分部门负责和岗位责任制。
(3)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
“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立足于防,着眼于抢和救”是防汛抗洪工作的总体要求。对于山洪灾害的防御而言,更要强调“防”和“救”,因为山洪具有突然发生和过程很短的特点,所以,“抗”的机会很少。立足于“防”,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对危险区自救能力差的防护对象采取提前避险的措施。同时,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运用,及时发现险情征兆,及时预警,及时组织避险。着眼于“救”,救是兜底的措施,一旦发生灾害,要全力解救被困人员、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全力救治受伤人员,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4)坚持专业化防灾与群防群控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山洪灾害防御的专业化就是要加强自动测站(雨量站、水位站等)和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加强暴雨洪水特性研究,科学分析临界预警指标,运用“预报、预警、预案、预演”“四预”手段,提升防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包括风险隐患巡查、基层干部群众防灾知识和防灾意识培训、避险转移演练等,提高全社会的综合抗灾能力。
(5)坚持依法防灾和科学防灾并重,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抗灾合力的原则
社会公众既是山洪灾害防御中被保护的对象,也是防灾救灾的重要力量。要依法、科学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灾害防御工作中,形成全社会抗灾的合力。
(6)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之万一”的原则
降雨的量级和落区很难精准预报,山洪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要求出发,立足于“防”,就必须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之万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公布,2016年第三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6年第三次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2011年修订);
(6)《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2018年第二次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年第四次修订);
(8)《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2010年7月30日湖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
(9)《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省政府令第58号);
(10)《湖北省水库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
(1)《防洪标准》(GB50201~2014);
(2)《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
(3)《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导则》(SL666~2014);
(4)《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导则》(SL675);
(5)《山洪灾害预警设备技术条件》(SL672);
(6)《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规范》(SL767);
(7)《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SL483)。
(1)《崇阳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2023年度);
(2)《崇阳县山洪灾害调查成果报告》(2014年度);
(3)《崇阳县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报告》(2014年度);
(4)《崇阳县2014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4年度)。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境内暴雨、山洪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不含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图1-1 崇阳县山洪防治区分布图
本预案为暴雨、山洪灾害防御的专项预案,其上与《崇阳县水旱灾害防御预案》衔接,《崇阳县水旱灾害防御预案》中关于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工作分工以及其他相关内容适用本预案。
本预案之下,各乡镇既要编制适用于全乡镇行政区域范围的“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崇阳县预案名录见附表6。
崇阳县位于湖北省南陲,居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地跨北纬29°12′~29°41′,东经113°43′~114°21′之间。东界通山,南邻通城及江西省修水,西接通城和湖南临湘,北连赤壁、咸安,东西长61km,南北宽52km,国土面积1968km2。
县治天城镇,沿武(昌)长(沙)公路;北距省会武汉市155km;咸宁市政府驻地温泉镇68km,东距通山县通羊镇51km;西南距通城县隽水镇47km。沿崇(阳)赵(李桥)公路,西距京广铁路赵李桥火车站40km;沿崇(阳)赤(壁)公路,西北距赤壁市政府驻地30km。
图2-1 崇阳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崇阳县地处大幕山、大湖山、大药姑山之间,属低山丘陵区。四周环山,大湖山雄居南部,大幕山屏障东北,药姑山坐镇西陲,中展平畈,宛若天城。崇阳盆地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部大湖山最高,主峰海拔1238.9m;北面最低处位于洪下壶头峡口,海拔仅39m。
崇阳盆地四周环山,峰峦层叠,愈远愈高,内壁较平缓,低山、丘陵、谷地错落参差,具有山、丘、畈多层性的地貌特点。河谷平畈,海拔高程在100m以下,面积443.9km2,折合66.5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2.56%;丘陵海拔高程在100~500m间,面积1322.4km2,折合198.3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7.19%;山区海拔高程在500m以上,面积201.7km2,折合30.2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25%。境内特异地貌景观,其成因类型有:构造溶蚀地貌、构造剥蚀丘陵谷地地貌、侵蚀中低丘陵宽谷地貌、侵蚀堆积地貌等。
境内大小山丘共有123多座,大湖山,海拔1238.9m;华罗寨,海拔1165.4米;东门土地坳,海拔1161.7m;三界尖,海拔1012.5m,并列为县南最高峰。雨山,海拔1029m,其余多数山峰均在海拔700m左右。全县最低点隽水壶头峡口岸,海拔仅39m。地表径流几全为降雨形成,四周千溪万壑汇集隽水,经壶头峡而入赤壁市境。崇阳盆地山成水就应势而成。境内构造溶蚀性地貌比较典型,由于历次地质延动和长期地质淋溶,在岗地平畈地带各类型地貌交叉出现。高低悬殊、构成坡、岭、滩、部、垄、畈等多种微城地形,志留纪页岩、砂岩构成的剥蚀地貌在各地交叉出现,而在陆水河又多侵蚀堆积地貌。
县境内地质构造处于江南古陆与淮阳古陆之间,属淮阳“山字构造”前弧西翼的南西缘,靠近弧顶部位,地层分区属大冶小区。境内广泛出露沉积岩层,约占总面积的90%,次为变质岩和少量侵入岩。境内以新华夏系和华夏系为主,两者为反接复合关系,发育不同方向、不同规模和形成于不同时代的褶皱及断裂,自北向南、赵李桥~三溪复向斜、大幕山复背斜、通山复向斜等。各岩面风化剥蚀强烈,岩溶发育。
境内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水能蕴藏量大,大小河流达51条以上,呈树枝状分布全境,且均属山溪性,除金沙板坑港流入赤壁境外,其余均汇流陆水,注入长江。
陆水,为长江中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湘鄂赣大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通城县界头徐家。源头处东经113°50′,北纬29度06′。东南以幕阜山脉与鄱阳湖水系的修水分流,东以三界尖、雨山、白羊山与长江支流富水分流,西以大药姑山脉与洞庭湖水系的新墙河分流,南以黄龙山与汨罗江分流,北临长江。陆水干流全长约183km,崇阳县境内约67km。全流域面积3950km2,崇阳县境内约1961km2。陆水自崇阳西南隅天子窝入境,于天城镇东急拐向北,经壶头峡流入赤壁市境后,改向西北,在嘉鱼县陆溪口注入长江。
崇阳县境内河港众多,有大小河流51条。陆水纵贯全县,水系发育,接纳5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20条。这些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干流左边12条、右边8条,总长460km。二、三级支流之中,5km以上的有31条,总长375km。另有路口镇金沙板坑小溪,向北流入赤壁市(蒲圻)随阳镇。
境内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13条,其中:100km2以上的河流4条(陆水河、青山河、高堤河、大市河)、50km2~100km2的河流9条(台山港、桂口港、虎爪新河、梓木港、肥田港、大东港、东堡港、河田港、崇阳港)。跨境河流3条(陆水、铁柱港、沙堆港)。
境内河港均属山溪性,有易涨易落特征。每到汛期,若遇大面积特大暴雨,天城及滨河区域一片汪洋,外洪内涝,灾情严重。
(1)青山河
青山河位于崇阳县南部,为陆水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金塘镇林家村,东经114°14′0.1″,北纬29°14′5.7″,河口位于青山镇吴城村田家门,东经114°0′48.1″,北纬29°31′15.7″,河长71.9km,河流平均比降2.66‰,流域面积484km2,其中青山水库承雨面积441km2。流域呈扇形状,以崇阳县青山铺为界,分为上下两段。青山水库大坝上游系山区,群山矗立,山势陡峻,源头高程586.9m,坝址处河床高程68.5m,河口高程55.9m,水库大坝上游河段长61.1km。青山河沿途5km以上的一、二级支流14条,详见下表:
表2-1 流域内干支流一览表
序号 | 河名 | 注入 | 河源地名 | 河口地名 | 河长(公里) | 集水面积 | |||||
河流集名 | 别名 | 县(市) | 乡(镇) | 村(小地名) | 县(市) | 乡(镇) | 村(小地名) | ||||
1 | 青山河 |
| 陆水 | 崇阳 | 大源 | 林家村 | 崇阳 | 青山 | 吴城村田家门 | 71.9 | 484 |
2 | 龟背港 |
| 青山河 | 崇阳 | 金塘 | 岭下 | 崇阳 | 金塘 | 双港 | 14.4 |
|
3 | 大源河 |
| 龟背港 | 崇阳 | 大源 | 双岔 | 崇阳 | 大源 | 龟背口 | 10.5 |
|
4 | 周家坪河 |
| 大源河 | 崇阳 | 大源 | 彭家屋场 | 崇阳 | 大源 | 东岳庙 | 9.1 |
|
5 | 细港 | 青峰港 | 青山河 | 崇阳 | 大源 | 山谷塘 | 崇阳 | 金塘 | 王家坳 | 14.3 |
|
6 | 石河冲 | 石坪 | 青山河 | 崇阳 | 金塘 | 汪家 | 崇阳 | 金塘 | 坑口 | 5.7 |
|
7 | 金港 | 和平港 | 青山河 | 崇阳 | 金塘 | 岭下 | 崇阳 | 金塘 | 畈上 | 8.3 |
|
8 | 东山河 | 高枧港 | 青山河 | 崇阳 | 高枧 | 华罗寨 | 崇阳 | 高枧 | 双港 | 24.8 | 100 |
9 | 高枧河 | 八房港 | 东山河 | 崇阳 | 高枧 | 华罗寨 | 崇阳 | 高枧 | 八房 | 8.5 |
|
10 | 上老胡洞河 | 长滩港 | 东山河 | 崇阳 | 高枧 | 九曲岭 | 崇阳 | 高枧 | 尺冲 | 7.9 |
|
11 | 下老胡洞河 | 刘家港 | 东山河 | 崇阳 | 高枧 | 庙背锅 | 崇阳 | 高枧 | 刘家 | 5.3 |
|
12 | 雷城港 | 大源港 | 青山河 | 崇阳 | 青山 | 磨刀山吴家 | 崇阳 | 青山 | 雷城 | 8.2 |
|
13 | 常岭畈港 |
| 青山河 | 崇阳 | 青山 | 槐李坪 | 崇阳 | 青山 | 团头咀 | 6.2 |
|
14 | 王家港 |
| 青山河 | 崇阳 | 青山 | 辜家 | 崇阳 | 青山 | 团头咀 | 10.3 |
|
青山河流域内有青山社区、雷骆村、磨刀村、城万村、尺冲村、东流村、南林村、铺前村、青山村等30个行政村(社区)。流域内有防洪能力低于20年一遇的防灾对象40处,其中低于5年一遇的有4处(26人,5间房屋),包括高枧乡石咀村六组、七组、高枧乡义源村五组、六组。青山河流域流经的水库村庄见附图4-1。
(2)高堤河
高堤河发源于三界尖西支笔架山西南麓港口乡荆竹坑附近,止于白霓镇垄下村饶家西。流经何家坑、金家边、横岭到下彭,会由打顶坳经老屋畈与塘口来的老屋港,又称塘口港。塘口港,长14.5km,流域面积59.3km2。据塘口洪水调查,该处集水面积58km2,1954年6月洪水位110.5m(河床高程103.2m),相应洪峰流量550m3/s。
经塘口后,高堤河北流。经东堡下坑口、东流桥,至白霓镇严垄村殷家埠(河床高程49.83m),会大幕山西支蔡家岭来的高堤河,于小港垄下(该处河床高程46.74m)入陆水。全程56km,流域面积366.5km2。高堤河河道弯曲系数1.92,河宽15~70m,自然落差365.3m,坡降6.5‰。河床多系卵石、砂砾。
高堤河及其支流,山洪易涨易落,河道经常变迁。该河戴家至港口(小东港)段,河道曲折,冲积成大片沙洲。1975~1977年进行整治,未达到设计要求。在各支流上,先后建有杨林桥中型水库,花庙小(一)型水库,清水塘、周家塘、刘家垅、余家源、横堤、夜坑、包家坳等小(二)型水库7座;建有小水电站5座,装机1270千瓦;在寨下河谷建成高堤渡槽,长1040m,高40m。
高堤河主要支流为大市河,流域面积和径流长度在各河港中居第三位。发源于大幕山西支葫芦顶南麓,流经路口、白霓镇,于三溪村古楼屋右汇合高堤河。河长50.3km,流域面积208.5km2。
大市河源头高程412.03m,自然落差362.2m,坡降7.2‰,河宽20~50m,水深0.2~2m。河床由卵石、砾砂组成。
高堤河流域内有新塘岭村、浮溪桥村、桥边村、田心村、田铺村、下岩村、洋港村、厢所村等42个行政村(社区)。流域低于20年一遇的防灾对象73处,其中低于5年一遇的6处(52人,10间房屋),为肖岭乡台山村三组、铜钟乡大岭村三组、港口乡油榨村十三组、港口乡游家村五组、港口乡畈上村十二组、港口乡洞泉村一组。高堤河流域流经的水库、村庄见附图4-2。
(3)崇阳港
崇阳港,发源于金子山主峰南桂花泉镇横山村余家门。流经桂花泉镇三山村和天城镇桃红村,于洪下村洪上注入陆水。港长30.5km,流域面积71.3km2,港宽10m左右,水深0.2~1.0m。源头建有杉木坑小(二)型水库。
崇阳港流域内有步行街社区、洪下村、菖蒲村、鹿门铺村、山下村、香山村、七星村、桃红村、官庄村等10个行政村(社区),有源头村、脚盆安、西头、刘家门、爱川门、罗家、汪家坳、仙人洞、仙人坪等120个自然村。崇阳港流域低于20年一遇的防灾对象4处,分别是天城镇蛤蟆石村六组、九组、天城镇桃红村二组、四组。崇阳港流域流经的水库、村庄见图4-5。
(4)虎爪新河
虎爪河堤位于虎爪新河左岸。1975年元月~1976年,从双堰起将河改道。新河傍山而行,经白骡坳,横穿106国道,沿李木冲直下,至石下张家入陆水,河道长缩短10km。左岸筑新堤长6.2km,高5.5m,顶宽4m,内、外边坡1:1.5。河段全长23.50km,流域面积68km2。
河上游建有神口堰,从堰引水至石壁水库,补充水库水量;神口水库已浇筑拱坝基础;支流上建有宝林小(一)型水库和石板源小(二)型水库,共控制流域面积14.11km2。
虎爪新河流域内有蔡墩村、石城社区、黄龙村、石壁村、八一村、方一村、方山村、杨林村、西庄村、花园村、荻洲村、新桥村等20个行政村(社区)。流域内低于20年一遇的防灾对象37处,其中低于5年一遇的7处(35人,8间房屋),为石城镇石壁村七组、八组、十组、石城镇八一村十一组、石城镇方一村一组、石城镇方山村二组、石城镇虎爪村四组。虎爪新河流经的水库、村庄见附图5-6。
(5)桂口港
桂口港,又名桂溪。发源于九脚岭东麓,石城镇塔坳村境内。流经塔坳、采育、赶垅、石门、长坪、桂口、汉兴等村,在桂口村港口南注入陆水。港长25.5km,流域面积75.7km2。
桂口港流域内有6个行政村,分别是枫树村、黄茆村、桂口村、石门村、汉兴村、长坪村。有邱家岭、阮家山、梨树坡、宋家山、庙坳、柳家山、塔坳、丹家山等112个自然村。流域内低于20年一遇的防灾对象6处(126人,23间房屋),为石城镇新桥村四组、石城镇桂口村三组、四组、六组、七组、十组。桂口港流域流经的水库、村庄见附图4-4。
(6)台山港
台山港,又名肖家港(中国河流名称内)。发源于肖岭乡龙潭洞西山沟内,流经金不、泉陂、台山、霞星、肖岭村,于肖家湾注入陆水。港长14.3km,流域面积46.4km2,港宽自洞口以下20m左右,水深0.2~1.0m,上游建有台山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1.7km2,中下游建有蟹形小(一)型水库和庙堂、油草塘等小(二)型水库。
台山港流域内有15个行政村(社区),分别是白马村、星桥村、大堰村、肖岭村、台山村、泉陂村、金不村、东关村、码头村等。有八方坦、杉树坡、二家岭、汪家岭、竹坡杨家、港下万家、分金坪等120个自然村。
流域内低于20年一遇的防灾对象2处,分别为肖岭乡金不村四组、肖岭乡大堰村九组。台山港流域流经的水库、村庄见附图4-3。
(7)梓木港
梓木港,古名石屋港。发源于华罗寨西北支青草岭北麓。流经青山镇梓木、回头、石铺村,于石铺西注入陆水。港长19.1km,流域面积60.7km2,港宽5~20m,水深0.3~1.0m,港道坡降27.6‰,上游建有羊泉坑小(二)型水库。
梓木港流域内有2字自然村,分别是回头村、石铺村。有4个自然村,分别是上简村、石铺村、回头村、梓木村。有湾上胡家、江田、赵家、刘家垄、饶家、姜家、王家、万家等58个自然村,梓木港流经的水库、村庄见附图4-7。
崇阳县主要河流情况统计表如下所示:
表 2-2 崇阳县主要河流统计表
河流名称 | 河流长度(km) | 干流坡降(‰) | 流域面积(km2) |
陆水 | 67(境内) |
| 1961(境内) |
青山河 | 71.9 | 2.66 | 484 |
高堤河 | 56 | 6.5 | 366.5 |
崇阳港 | 30.5 | 4.77 | 71.3 |
虎爪新河 | 23.5 | 5.75 | 68 |
桂口港 | 25.5 | 7.34 | 75.7 |
台山港 | 14.3 | 6.77 | 46.4 |
梓木港 | 19.1 | 27.6 | 60.7 |
图2-2 崇阳县河流水系示意图
本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陆水流域属湿润地带,干旱指数在0.5左右,多年平均气温16.7℃;降雨量1523.4mm(全县均值),雨水丰沛,最多降雨量连续发生在4~7月,雨季早。其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55.3%;水面蒸发1425.3mm;日照1700~1850小时,无霜期244天,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7月梅雨结束后降雨较少,常出现伏、秋旱。
崇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天城镇)为1538.3mm。由于幕阜山脉面对着夏季风、暖温气流的来向,促成崇阳县成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强大暴雨多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晴热少雨的高温伏旱天气。本境雨热同季,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冬多北风,夏多南风,夏热冬冷,无霜期长。据实测资料,最大一日降雨229mm;年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14.9℃;年均无霜期254天,年均日照1700~1850小时,年均总辐射量为101~106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水面蒸发量1368.8~1438.4mm。
县境内降水量年内分配与季风活动规律适应,1~3月雨量逐月递增,4~8月为雨季,其中5~6月雨量最丰,8月以后逐年递减。降雨最多年份1954年达2394.3mm,最少年份1968年仅980.4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23.4mm。年内增减趋势是:由1月的3.4%,递增到6月的17.3%,然后又回降到12月的3.0%,呈单峰型分布:其中4~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5%。年际变化较悬殊。降水的地理分布是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趋势。
表2-3 崇阳县暴雨重现期表 单位:mm
频率 | 百年一遇 | 五十年一遇 | 二十年一遇 | 十年一遇 | 五年一遇 |
时段 | |||||
1h | 103.2 | 92.9 | 79.6 | 68.3 | 57.2 |
6h | 207.8 | 185.6 | 155 | 131.9 | 108.1 |
24h | 320.4 | 286.1 | 239 | 203.4 | 199.3 |
崇阳县暴雨山洪灾害最早于史籍记载的是1411年。据历史资料不完全统计,十五世纪四次,十六世纪6次,十七世纪7次,十八、十九世纪同为11次,约九年一次,这200年的频率基本一致。二十世纪八十五年间,出现22次,约4年一次;建国后36年间,出现10次,约3.6年一次。灾情较严重的年份是1954、1964、1967、1973、1983,尤以1954年为最。大的洪灾年份约为7年一次。
历史资料表明,崇阳县水灾发生的机率是较高的,其频次趋向于密集型,且同期的出现。
明成化十七年(1841年),正月初九雨不止,至五月初九日。
明正德六年(1511),夏五月雨雹,山水陡发数丈,人畜多溺死。
明嘉靖十八年(1539),四月恒雨,五月暴雨,六月九日大水坏庐舍。
明嘉靖十九年(1540),五月二十三日,大水漂没庐舍,坏田地数千亩,死千人。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初夏不雨,五月大水伤禾稼,沿江冲濯,次年大歉,米介腾贵。
明万历三年(1575年),崇阳大水,庐舍漂没,老幼死者无算。
明万历五年(1577),大水入县城。
明天启三年(1623),六月溪水暴涨,坏居民官廨,人畜死者无算,岁饥。
清顺治十二年(1655)春,山雨暴发,惊涛拍岸,石枧陂倒十余丈,推徒三百余步。
清康熙九年(1670)夏,暴蛟突起,崩淤田地成河。
清康熙二十五年(1696),七月初十日溪溢,四城俱浸,三日始退。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十一月大水。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大水冲淤田地。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六月十一日大水。
清雍正四年(1726),七月蛟起,水浸入县城。
清雍正六年(1728),人畜多灾,大水。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六月大雨,隽水大溢,闰六月复溢,高于前三尺。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月大水。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五月、六月大水,坏房屋,田多被淤,邑西南尢甚。
清乾隆五十年(1785),大水。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春大水。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大水。
清道光三年(1823),溪水常溢。
清道光七年(1827),山水暴涨,城中水深数尺。
清道光十年(1830),大水,淫雨连旬,狂涛汹涌,漂溺者众。
清道光十一年(1831),夏五月大水,平地水深丈余,田多冲决。升米钱四十文,贫民率男女老幼向大户索米。
清道光十七年1837),五月淫雨不止,六月雨少止犹寒。
清道二十一年(1841),春淫雨,五月乌吴龙,塘堰同日蚁起。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春苦雨,七月十一夜,四山蛟起,隽水暴溢,坏田庐无算。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春夏淫雨,五月九日,四大水(青山河、大市河、高堤河、虎爪河~编者注)浸坏田亩无算。次春大荒,民食草根、树皮、观音土。
清咸丰十年(1860),春淫雨,九月大水。
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初十夜大雷雨。十二月下旬,连日大雪,深数尺,隽水冰坚可渡。
清同治三年(1864),夏五月大水。
清同治五年(1866),夏四月大水,坏田庐、桥梁,五月水患亦如之。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夏大水,冲走房屋人畜无数。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大水。
清宣统元年(1909),青山河大水空前,淹没房屋无数。
清宣统三年(1911),大水。
民国11年(1922),夏洪水暴涨,县城北门外平畈水深八九尺。
民国13年(1924),甲子大水。
民国15年(1926),现寅大水,田地及堤防冲坏很多。
民国20年(1931),长江流域普降暴雨,崇阳地临隽水,被灾惨重,滨河区域尽成泽国。怀山襄陵,庐舍为墟,田土冲坏,秋收绝望。
民国23年(1934),大沙坪一带,被水冲坏房屋数栋,河边碉楼商铺折去数间。
民国24年(1935),沿隽水河两岸,一片汪洋,禾田悉被淹没,房屋多遭冲毁…….县城东、西、南三门被水淹,二、三、四区灾情较20年(1931)为重,溃堤千余丈。
民国36年(1947),7月连日大雨,河水猛涨,沿河一带被水淹。
民国37年(1948),7月19日、20日暴雨成灾,淹没田地5.5万亩,损失稻谷1400万公斤。省社会局拨法币5亿元救灾。
1951年,7月17日县委文件:“旬日来,淫雨连绵,禾苗处于淹没状态,有少禾苗因淹致死,地洼居民房屋被淹,有的被毁。”
1953年,8月18日和19日,降雨190mm。山洪暴发,洼地成汪洋,1991亩农田淤沙成堆,稻谷冲倒、生芽的7756亩。部分民房浸水,群众登山、上楼避水,冲倒房屋24间,死9人。冲穿河堤23年,毁桥5座,垮塘11口、堰13座。
1954年,6月15日~16日晚,倾盆大雨不止,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城关水位高达62.61米。据统计,全县受灾人口12万余人,其中重灾7万余人,沙坪乡淹死49人,华陂畈淹死21人,全县共淹死139人,受伤者无算;淹死耕牛116头,牲猪856头,倒塌房屋20202间,有4000余户房屋被冲走;毁坏田地庄稼12.46万亩,其中1.13万亩冲成沙洲;坏塘408口、堰667座,堤481处,轮车76部。
1964年,6月份降雨652.9mm,其中24日降雨229.2mm,城关水位达60.08米,全县受灾面积7.56万亩,其中无收的1.89万亩。冲坏塘940口、堤107处、堰407座,倒塌房屋118间,淹死7人。
1967年,5月28日至30日,降雨213mm,城关水位达60.12米。6月24日又降暴雨,水位61.19米。据统计,重灾公社11个,受灾水田6.4万亩,冲坏塘235口、堰298座、轮车15部、抽水机2台,冲毁堤防286处(长3147米)、公路41段(长3741米)、桥梁78座、房屋138间,死11人。
1969年,6月23日降雨152.3mm,城关水位59.26米。全县受灾水田1.33万亩,垮堰279座、堤292处,毁房126间,死2人。
1973年,6月22日降雨201.1mm,23日城关水位59.73米。全县受灾面积11.97万亩,其中水冲沙压1.18万亩,垮齐心、杉木坑、施家、宋家泉、山枣冲、刘家冲、兴隆等小型水库7座,溃塘95口、堰484座,决堤962段,倒房屋425间,死伤21人。
1980年,8月11日上午8时至12日上午10时,全县普降大暴雨。城关地区降雨188mm,其中12日凌晨1时至10时,降雨141mm。全县25个公社都有水灾,灾情较严重的19个。受灾面积10.2万亩,其中冲毁无收的2.6万亩;倒房218间,死5人,伤9人,冲坏公路桥5座,垮堰62处。
1981年,7月11日降雨183.4mm。洪水淹没早、中稻面积4.27万亩,冲垮港堤227段、塘堰338处、桥梁13座,倒民房354间,死1人。
1983年6月下旬~7月中旬(梅雨期)出现八次大到暴雨,降雨量414.5mm,出现了暴雨山洪,河港水涨,塘库水漫,外洪内渍的严重局面。全县受灾面积15.99万亩,因水淹沙压造成无收的2.61万亩。冲坏大、小港堤1593处,坏堰66座、塘312口,倒塌房屋1316间;死亡13人,伤22人,淹死耕牛5头、牲猪130头;损失口粮3.5万公斤、农具2420件、家具1万余件。各项损失折款1750万元。
1996年,7月中旬,遭受特大暴雨袭击,7月14日至18日,雨量集中,山洪暴发,全县89座大、中、小型水库,座座溢洪,堤垸渍水,陆水水库水位高达56.01m,造成十分严重的洪涝灾害。
1999年,全县3月份后大雨、暴雨不断,较常年多4成,6月28日4个小时降雨156mm,由于降水集中,库满塘满,全县大中小型水库百分之九十以上溢洪。
2002年,由于降雨量大,降水集中,造成较大灾情。
2005年6月27日青山河和高堤河山洪暴发,河水徒涨,毁坏河堤、桥梁、公路无数,以高枧、金塘为甚。高枧乡境内山体滑坡,倒塌房屋三间、死一人。
2011年6月10日,全县普降大到暴雨,降雨量达161.7mm,最大降雨出现在石城镇石壁水库,降雨量达232.5mm。隽水河上游通城县出现“砣子雨”,雨量达到256.1mm,洪水在较短时间内涌入我县,客水雨水汇集叠加,加剧了我县雨水灾情,这次强降雨范围之广、密集度之高、强度之大历史罕见。本次强降雨过程,给我县造成重大损失。全县受灾人口30余万,死亡3人,因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近11亿元。一是农作物受灾面积大。农作物受灾40万余亩,早中稻全部受淹,其中水田26万亩、旱作物面积14万亩,全县冲毁大小桥梁48座,全县水毁河堤216处、60公里,渠道161处、42.8公里,损毁抽水泵站148座,损坏电线杆146根、电线3428米;全县倒房575户1156间,损毁房屋2251间;全县猪、牛、鸭、羊等损失大,其中肉鸭被水冲走11万只、牛20头、猪305头、羊410只;工业、教育、林业等其他损失严重。
2012年4月28日17时至29日8时,全县普降暴雨,导致全县各类水利工程受害严重。全县因暴雨造成河堤坍塌、损毁76处、长3350米,水毁渠道340处、长4120米,损毁泵站2处、装机30千瓦,水毁塘堰20处,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600万元。
2014年崇阳县在5月9日、7月3日、7月15日这三日都分别遭受大暴雨,致使我县受灾面积广,损失惨重。受灾人数众多,受灾点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7亿元。
2015年4月4日、6月2日、7月3日这三日我县遭受范围广、强度大、来势猛的特大暴雨袭击,灾情严重,3次洪灾,造成我县直接经济损失近13.2亿元。全县受灾人口达11.5万人,死亡5人,失踪2人;房屋受浸22567间,倒塌房屋2621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4.2万亩,成灾面积8.2万亩,绝收面积3.7万亩,水产养殖受灾0.7万亩,死亡牲畜2.2万头(只);损毁林区公路125公里;损毁堤防或护岸长达68公里,损毁塘堰2870处,损毁山洪监测设施43处,水库溢洪道受损34处、渠道塌方394处,小型田间渠道426公里,机电泵站45处,农村供水主管道22公里、支管164公里;交通、供电通讯设施、地质、耕地和自然资源和规划项目损失严重。
2016年入汛以来,全县遭受了“4.20”“6.02”“6.28”“7.03”特大洪涝灾害,12个乡镇普遍受灾,损失惨重。造成我县直接经济损失近4.35亿元。
2017年6月23日、7月1日、8月11日这三日崇阳连续普降大雨,强度大、时间长、来势猛,据统计,“6.23”“7.01”“8.11”三次洪灾共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约3.37亿元。
2019年5月25日,崇阳县迎来第一场强降雨,据统计,截止26日下午3时,全县平均降水量达到173.8mm,全县27个雨量站点,过程最大降雨量金沙达到197.9mm。全县除金塘镇外11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余万元。
2020年入汛以来,全县降水频繁,间断性出现强降水过程,导致全县遭受“5.05”“6.23”一般洪涝灾害和“7.07”“较大洪涝灾害。崇阳县从7月2日8:00~9日8:00连续降雨474.3mm,天城镇桃红达到523mm。其中7月5日13:00至19:00,6小时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最大雨量铜钟乡佛岭达到114.7mm;7月7日14:00至19:00,6小时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全县降雨量26个站点有14个超过100mm以上,最大降雨量天城镇松柏达到163.1mm。其中“7.07”强降雨造成我县普遍受灾,损失较重。此轮造成直接我县经济损失共计12110万元。
2021年入汛以来,全县降水频繁,间断性出现强降水过程,导致我县遭受“5.15”、“6.28”、“7.03”、“8.24”共4次洪涝灾害。4次洪涝灾害共造成我县直接经济损失5390万元,其中水利工程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875.8万元。、
崇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总面积1968km2,行政区划为12个乡镇,分别为天城镇、青山镇、路口镇、白霓镇、桂花泉镇、石城镇、沙坪镇、金塘镇、肖岭乡、高枧乡、港口乡、铜钟乡。1个经济开发区,3个国营茶、林、农场,计187个行政村、16个社区。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2.6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1.6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县户籍人口年末总户数13.92万户,年末总人口50.96万人,其中男性26.71万人,女性24.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10人,死亡人数262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3‰。崇阳县乡镇分布见下图。
图2-3崇阳县乡镇行政区划分
202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达179.86亿元(现价),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18亿元,同比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52.26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工业增加值38.55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95.42亿元,同比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21年的18.57:29.67:51.76调整为17.89:29.06:53.05,第一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29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111元,同比增长4.6%。
崇阳县暴雨、山洪灾害类型可分为河道(冲沟)洪水、水库(塘堰)溃决洪水、坡面(街道)汇流、低洼地(地下空间)积水等五类。
(1)河道(冲沟)洪水
山区河道(冲沟)常年无水或仅有极小的涓涓细流,但是,在极端暴雨时会形成很大山洪,洪枯比达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由于枯水季节和一般年份河道干涸或水流很小,所以,河道两岸滩地常常被开垦为农田或居住地,甚至城镇。当遭遇极端强降雨形成稀遇(或大)洪水时,洪水会漫出河槽,淹没两岸农田或房屋,形成洪灾。我县受洪水严重威胁的主要城集镇有石城镇、港口乡、金塘镇、高枧乡、铜钟乡,2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涉及162个自然村。
冲沟是汇集两岸山体地表径流的侵蚀沟,而冲沟的出口往往形成冲积扇,形成小块平地,加上,冲沟平时干涸或一般年份仅有较小水流,所以老百姓常常在冲沟出口建房。但是,暴雨时冲沟水量集中,具有很强的侵蚀能力和冲击力,对老百姓房屋构成巨大威胁。
(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山谷中的松散堆积物在暴雨或洪流的激发下,形成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发生的条件,一是暴雨或持续降雨,二是大量松散堆积物或不稳定山体(坡)。当特大暴雨或持续降雨形成山洪,山洪携带大量泥沙(或导致山体滑坡)冲出沟外,并在下游平缓开阔的区域堆积时,会形成堰塞湖,抬高河道水位,危及上游居民区的安全,而堰塞湖溃决又会形成溃决洪水,对下游形成严重威胁。
崇阳县位于陆水流域,暴雨频发、多发、重发。同时,地质构造特殊,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加上近年的道路建设、水电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开发建设活动加剧,产生了大量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3)水库(塘堰、跨沟路基)溃决洪水
我县境内有水库110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青山水库),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94座;有池塘6948口、门口塘(当家塘约600口)。这些水库(特别是小水库)、山塘会拦截部分洪水,在小洪水时结构可能是安全的,但是,在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水库大坝(特别是小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低,很容易遇到超标准洪水)、山塘塘埂可能会突然溃决,形成溃决洪水。溃决洪水的洪峰流量与拦截的水量有关,往往成数倍地加大洪峰流量,大大加重下游的灾害损失。
(4)坡面(街道)汇流
坡面汇流是降雨形成的径流从它形成的地点沿坡面向河槽汇集流动的水流。当降雨强度很大时,坡面汇流的水深能够达到几十厘米,同时山丘区地形陡峭,坡面流的流速很大。当流速达到1米每秒以上,水深达到20、30厘米时,人很难在水流中站立或行走。因此,山丘区的坡面汇流同样会危及人的安全。另外,山丘区的道路建设、街道建设也会改变地表径流的汇集路径,使得在天然情况下沿自然坡面汇集到河道的水流,会先沿道路、街道流动,然后汇集到河道里。这种情况下,道路、街道就是一条人工的河道,居住在两边的居民同样会受到洪水威胁。
(5)低洼地(地下空间)积水
山丘区地势起伏,很多老百姓居住在临河地势较低或低洼地带,有的还居住在地下室,这些地方会汇集地表径流,在一般降雨情况下,积水深度不大,可能只是给生活带来不便。但是,在特大暴雨时,积水深度大就会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在山丘区的县城、城镇有的有下凹式通道(隧道)或地下商场、地下室、小区的地下车库等,这些地下空间在建设时有一个排水设计标准。当降雨超过排水设计标准时,会淹没这些区域,危及区域内居住或活动的人。很多医院、商场的供电设施也是布置在地下室,当地下室积水淹没供电设施时,会导致医院、商场停电,危及正在做手术的病人安全或导致商场一片漆黑,形成踩踏事故。
山洪灾害的形成是强降水、地形、地貌、地表土质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多山洪灾害的综合分析,本县山洪灾害一般在梅雨期内,由于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在山区丘陵之沟地带,页岩裸露风化土层结构松散,容易形成洪流、沟、蚀和泥石流。
(1)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特大暴雨、山洪直接夺去人的生命,特别是老人、儿童、妇女。一场灾难带来的人员伤亡,留给家庭、社会的伤痛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愈合的。
(2)严重损毁基础设施
特大山洪灾害往往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桥梁冲毁、河流改道、农田水打沙压、供水供电设施损毁、通讯中断,给灾后生产恢复带来极大的难度。
(3)危害范围广
特大山洪往往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发生,一个集镇、一个村庄、一条河道,表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而且对于个体而言,防范难度极大。
1953年,8月18日和19日,降雨190mm。山洪暴发,洼地成汪洋,1991亩农田淤沙成堆,稻谷冲倒、生芽的7756亩。部分民房浸水,群众登山、上楼避水,冲倒房屋24间,死9人。冲穿河堤23年,毁桥5座,垮塘11口、堰13座。
1954年,6月15日~16日晚,倾盆大雨不止,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城关水位高达62.61米。据统计,全县受灾人口12万余人,其中重灾7万余人,沙坪乡淹死49人,华陂畈淹死21人,全县共淹死139人,受伤者未算;淹死耕牛116头,牲猪856头,倒塌房屋20202间,有4000余户房屋被冲走;毁坏田地庄稼12.46万亩,其中1.13万亩冲成沙洲;坏塘408口、堰667座,堤481处,轮车76部。
1983年6月下旬~7月中旬(梅雨期)出现八次大到暴雨,降雨量414.5mm,出现了暴雨山洪,河港水涨,塘库水漫,外洪内渍的严重局面。全县受灾面积15.99万亩,因水淹沙压造成无收的2.61万亩。冲坏大、小港堤1593处,坏堰66座、塘312口,倒塌房屋1316间;死亡13人,伤22人,淹死耕牛5头、牲猪130头;损失口粮3.5万公斤、农具2420件、家具1万余件。各项损失折款1750万元。
1996年,7月中旬,遭受特大暴雨袭击,7月14日至18日,雨量集中,山洪暴发,全县89座大、中、小型水库,座座溢洪,堤垸渍水,陆水水库水位高达56.01m,造成十分严重的洪涝灾害。
1999年,全县3月份后大雨、暴雨不断,较常年多4成,6月28日4个小时降雨156mm,由于降水集中,库满塘满,全县大中小型水库百分之九十以上溢洪。
2005年6月27日青山河和高堤河山洪暴发,河水徒涨,毁坏河堤、桥梁、公路无数,以高枧、金塘为甚。高枧乡境内山体滑坡,倒塌房屋三间、死一人。
山洪灾害的防御已纳入我县防汛抗旱工作的基本范畴,政府和人民在长期的与山洪灾害斗争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已基本上形成了一套防灾知识宣传、监测追踪、预警预报、灾情处理、防灾管理的系统工程。但是,在专业山洪灾害的非工程措施上,宣传、预案、处置等各个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正在加强改进。
山洪灾害的工程正在逐年加强,病险水库正逐年进行除险加固,大中型及小(一)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进程正在加快。水土保持工程也逐年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也逐步进入实施阶段。但从现实状况来看,防灾工程措施还远远没有达到防灾的目的,防灾工程措施还有很大的差距。
(1)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情况
①监测站网建设。建设自动雨量站31处,自动水位站9处,图像站5处,视频站3处;建设了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雨量、水位自动监测,达到预警值,自动报警。
②预警设施配置。配备手摇警报器117套、铜锣117面、手持式喊话器117个、便携式不锈钢雨量计188个。
③山洪灾害调查评价。2014~2015年间开展了一次系统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清了防灾对象的分布情况、现状防洪能力,按防灾对象分析计算了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的预警指标。通过“示范小流域项目”针对湾潭河流域重点防护对象开展“预报、预警、预案、预演”“四预”建设,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④群测群防工作。在全县及12个乡镇均编制了县、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制作了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栏(牌、标语)、警示牌,组织了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和避灾转移演练。
⑤山洪沟治理。崇阳县境内内有登记在册山洪沟6条,分别为肥田港、东山港、崇阳港、泉湖港、青山河以及虎爪新河神口段、白螺段。目前均易完成初步设计,其中肥田港治理长度为11.44km。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3座拦砂坝、塘坝维修1处、新建河港护砌3.44km、清淤清障2153.44m3、信息化设备1套;东山河山洪沟治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的实施,确保高枧东山港流域1.8万人、0.8万亩耕地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共计治理长度 2.96km,其中:清淤清障2.96km;岸坡护砌2.8km,均为新建生态挡墙;新修下河踏步9座,安装项目标志牌5处;布置水雨情监测点2处;崇阳港山洪沟治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的实施,确保崇阳港流域1.6万人、0.5万亩耕地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共计河道综合治理3.505km,河道清淤总长度3.505km,岸坡护砌2.71km;新修下河踏步7座,安装项目标志牌4处;布设水雨情监测点2处;泉湖港山洪沟治理的主要内容为(1)新修防洪护岸3015m,其中浆砌石挡墙+雷诺护坡1370m,雷诺护坡1495m,浆砌石挡墙护坡150m;(2)河道清淤疏浚5250m3;(3)新修人行道路357m、下河踏步14座;(4)安装项目标志牌3块、水位标尺3处、视频监控3处;青山河山洪沟治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的实施,结合已建的工程措施,补足 青山河流域的防洪短板,共同确保青山河流域3.86万人、1.2万亩耕地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共计河道综合治理3.763km,岸坡护砌5.071km;新修下河踏步10座,安装项目标志牌6处;布设水雨情监测点2处。虎爪新河神口段、白螺段山洪沟治理的主要任务为(1)新修防洪护岸4200m,其中浆砌石挡墙护坡1430m,雷诺护坡1495m,雷诺护坡2770m;(2)河道清淤疏浚2400m3;(3)新修人行道路365m、下河踏步8座;(4)安装项目标志牌3块、水位标尺3处。
(2)汛前做好抗灾准备工作
①责任制体系建设情况。我县实行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部门协作的原则,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救灾避灾工作。
②防灾思想动员。每年汛前坚持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一年开展1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
③修编预案。每年汛前都会以村、乡镇、县的顺序进行预案修编。
④监测预警系统维护。每年汛前都会对监测预警设施、设备进行系统维护,确保处于正常运用状态。
⑤防灾抗灾队伍。由乡(镇)责任人组建基本的抢险队伍,在抗灾过程中根据抢险救灾的实际需要适时补充。
⑥防汛物资准备。每年准备的防汛物资种类包括铁丝、编织袋、复合编织布、土工无纺布、水工滤垫、木料、探照灯、充电式应急灯、救生船、救生衣、救生圈、抽水机组、油料、砂石等。防汛物资的准备、储存、管理均有专人负责,确保物资的安全、完整、并每年进行汛前物资检查、测试、维护和保养工作。
(3)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
每年的4月15日至10月15日坚持24小时一般干部值班、领导带班的防汛值班制度。收集、传递和报送降雨、山洪预报、预警信息和险情、灾情信息;密切关注雨情、汛情、险情、灾情变化,及时向带班领导、相关责任人报告;实时掌握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情况。
(1)天气监测
县气象局负责天气监测,配备了天气雷达等监测设备,提供中长期预报产品(如《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和短临天气预报、临灾预警信号(蓝、黄、橙、红)。
表3-1 崇阳县气象预警信号分级表
预警信号等级 | 预警信号标准 |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 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
(2)降雨监测
①山洪防御项目建设自动雨量站40处(水位站带雨量监测),每5分钟向县级预警平台发送一个降雨数据。
②水文部门建设自动雨量站17处,每1小时向中心站发送一次降雨数据。
③气象部门建设雨量站26处,每1小时向中心站发送一次降雨数据。
崇阳县主要河流流域降雨监测站点分布图见附图4和附图5。
(3)洪水监测
①山洪防御项目建设自动水位监测站9处。
②水文部门建设水文站、水位站4处。
崇阳县主要河流流域水位、水文监测站点分布图见附图4和附图5。
(4)群测群防
崇阳县按行政村和水库落实了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负责人、山洪灾害巡查员、水库安全巡查员,明确了各种天气条件下监测频次要求。
(1)天气预警
①未来一个时期(5天以后)有强降雨过程时,气象部门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
②降雨即将发生,且预报值达到预警信号发布级别时,气象部门发布蓝、黄、橙、红预警信号。
③当雨情不断加强,视情况连续发布红色预警信号。
(2)山洪预警
①省级监测预警平台结合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数值预报,发布山洪风险预警信号,风险预警的级别分为:可能发生、可能性较大、可能性大。
②山洪平台根据实测降雨(水位)与预警阈值比对,发布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预警信号。
③县、乡(镇)、村责任人接收县级山洪平台发送的预警信息。
④各村责任人通过无线预警广播、手摇报警器、铜锣、鼓号,或逐户敲门的方式向影响区群众传递预警信息。
(3)群测群防
各村巡查员可以根据巡查结果,报告村责任人后直接发布暴雨、山洪预警信息,同时将相关信息向乡镇责任人报告。
(1)集中统一指挥
我县建立了防汛责任人体系,党政负责人坐镇指挥,“包保”责任人下沉一线,做到统一调度、现场指导。
(2)及时转移避险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降雨预警信号和山洪平台发出的山洪预警信号,结合实际降雨和现场情况,及时组织危险区群众避险转移。
(3)全力抢险救灾
一是全力抢护工程险情,控制事态发展;二是全力解救被围困的群众;三是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四是全力救治受伤人员;五是灾民安置做到“五有”:有饭吃、有饮用水、有住所、有衣穿、有病能治。
(4)抓好生产自救等灾后恢复
一是清理灾区淤泥和固体废弃物;二是抢修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三是修复水利工程;四是恢复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五是组织开展生产自救。
(1)防灾意识较差
崇阳虽然依托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开展了大量的防灾知识、意识宣传,包括制作宣传栏(牌)、宣传标语、警示牌,发放明白卡、宣传挂图、画册,举办防御知识培训班,组织避灾转移演练等。同时,每年结合水法宣传日,进行《防洪法》《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讲解,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上看,基层干部和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仍然淡薄。毕竟一般干部、社会公众终其一生也难以遇到大的山洪灾害,没有切肤之痛。没有亲临灾区切身感受亲人离去带来的伤痛,防灾意识就很难提高。
(2)监测预警手段、水平和覆盖面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从监测站网看,崇阳县国土面积1968km2,山洪监测站40处,平均站网密度49.2km2/站,有1875个村民小组,平均每一个测站要关联49个村民小组,雨量监测的站网密度明显不够;有比较大的河流7条(含陆水河),还有众多支流,流域面积20km2以上的有14条,仅有9处水位监测站,部分河道没有水位监测,水位监测站点不够。从预警手段看,县到乡可以依托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发布预警,效力非常高,基本上几秒钟可以发出几百条预警信息;而乡到村只能依靠手机短信发布预警(重要信息不宜在微信群群发,必须点对点发送),而且一个乡镇有十几个村,依靠手机短信发送预警,效率较低。特别是,村干部要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到户、到人,难度更大。平均一个村一个预警广播,而预警广播的有效传送距离只有一公里,在风大雨大的夜晚,根本不可能依靠预警广播或铜锣、鼓号把信息传递到群众中去。崇阳还发动干部逐户敲门传递信息,效率极其低下,而且干部在逐户敲门的过程中还有被洪水卷走的风险。同时,风大雨大的深夜,老百姓处于熟睡中,敲门声也很难听到。所以说,预警信息从村干部传递到群众中去这“最后一公里”是当前的“一大短板”。
(3)相关责任人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
县乡基层的主要领导,大多数年轻、有“奔头”、有激情、有能力,但是,可能情况不熟。同时,发展经济、维稳、脱贫等等工作占用了大部分精力,山洪防御难免顾及不到,甚至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毕竟对一个县、一个乡镇而言,发生的概率还是很低的)。同时,山洪往往突然发生,很多时候灾害发生的时候根本没有应对时间。有的时候做了很多防范准备,但是,灾害没有发生。真的就是“十防九空”,甚至“十防十空”,久而久之,难免松懈。因此,山洪灾害的防御必须要抓关键节点、关键工作措施,这就对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防灾工程措施有待加强
目前我县山洪灾害的工程正在逐年加强,病险水库正逐年进行除险加固,大中型及小(一)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进程正在加快。水土保持工程也逐年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也逐步进入实施阶段。但从现实状况来看,防灾工程措施还远远没有达到防灾的目的,防灾工程措施还有很大的差距。
(1)风险隐患点多面广
崇阳县全域都是山洪灾害的高风险区,13.92万多户民房,绝大部分建在河道两岸、沟口、切坡、低洼地等危险区,同时,农村家庭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绝大部分是老、幼、妇、病、弱、残,自救能力差的弱势群体。同时,由于受到交通条件制约,县、乡的责任人、救援力量很难及时赶到偏远乡镇、村,所以,提前预判、提前下沉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升村干部应急处置能力,发挥村自为战、组自为战的作用。这些情况都加大了山洪灾害的防御难度。
(2)预测预报水平难提高
短期内天气预报水平难以有大的提高,洪水分析计算也难以达到精准防控需要,这也是山洪防御需要长期面对的难点。
(3)抢险救灾力量难以满足防大灾多灾要求
山洪具有流速快、冲击性强、裹挟能力强的特点,往往会导致泥沙淤积、道路房屋损毁,造成救灾通道堵塞,还会将受灾对象冲走,加大搜寻救援的难度;其次,山洪还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留给抢险救援队反应的时间很短,很难做到及时抢救;同时,还有不少山洪灾害发生在极端降雨天气或者夜间,恶劣的环境条件也会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4 责任制体系
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县长。
直接责任人: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应急局局长、水利局局长、气象局局长。
相关责任人:包保乡镇的县级领导、水利局和应急局分管防汛工作和当日带班领导、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当日防汛值班干部。
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负总责。
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山洪灾害预防、监测、预警和应对工作。
(1)县级领导对“包保”的责任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负领导责任。
(2)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承担的防御工作负总责。
(3)水利局、应急局分管防汛工作的领导、当日防汛带班领导、当日值班干部负岗位责任。
(1)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恪尽职守,不折不扣落实防汛工作各项措施。
(2)必须坚决服从统一指挥调度,严格执行防汛命令。决不允许各行其是,推诿拖延,消极应付。
(3)必须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干部值班的24小时值班制度,不得擅离职守,不得脱岗、空岗。
(4)必须确保通信24小时畅通,不得耽搁防汛命令的传达。
(5)必须严格执行汛情灾情信息报告制度,不得虚报、瞒报、漏报、迟报及制造传播、散布虚假信息和小道消息。
(6)必须做好防汛救灾款物使用和储备,不得贪污、滞留、截留、挪用、挤占防汛物资及救灾救济款物。
(7)纪检监察组织和干部要带头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防汛工作部署要求,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违反防汛工作纪律的行为,严格实行“一案双查”,既要处理直接责任人,也要追究领导责任。
(1)第一责任人
①组建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落实办公条件等。
②督促并签批“包保”责任制,明确责任人职责和工作要求,并建立责任告知制度。
③督促开展汛前防汛风险隐患排查,根据排查结果完善预案修编。熟知预案启动条件、防御组织机构、人员转移安置启动条件等预案主要内容。
④落实山洪灾害防御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和运维资金,督促本行政区域内重大清障项目的完成。
(2)直接责任人
①具体负责组建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②具体负责建立“包保”责任制。每年汛前组织县、乡镇防汛指挥部召开一次技术培训会,让各责任人知晓自己的责任区、工作职责和履职要求。
③协调解决山洪灾害防御项目建设资金和运维资金,具体组织重大清障项目的完成。
④具体组织汛前防汛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隐患台账,附危险人群名册;根据风险排查情况,督促修编防御预案,熟悉预案的主要内容。
(3)相关责任人——“包保”乡镇的县领导
①知晓自己的责任区、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
②汛前督促责任乡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台账制度,附危险区自救能力差的人群名册。督促责任乡镇根据风险隐患排查情况,修编防御预案。
③知晓预案主要内容,特别是危险区、危险人群的具体情况,知晓组织人员转移的气象、水文条件,知晓人员转移安置的路线、安置区等。
(4)相关责任人——分管防汛的副局长
①具体组织提出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方案和所需的办公条件。
②具体组织提出“包保”责任制建立方案,责任人职责和工作要求,组织落实责任告知事项。
③具体组织提出汛前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根据排查结果,组织修编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熟悉预案内容。具体组织提出河道清障方案,并组织实施清障工作。
④具体组织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提出配套资金和运维资金需求,并积极争取资金落实。督促做好测站、平台运维、设备保养和平台操作工作。
⑤组织做好防御知识培训和宣传、演练等工作;组织做好防汛值班,督促规范值班记录;熟悉山洪灾害预警流程和要求。
(1)提升天气监测能力和降雨预报水平
①气象部门要不断更新天气监测设施设备,提升预报水平。
②要提高预报产品质量,特别是降雨的量级、落区、发生时间。降雨的量级误差要努力达到20mm以内;暴雨中心位置(落区)要精确到乡镇,力争到村;集中强降雨发生的时间要精确到上午、下午、夜晚、凌晨。
(2)加密山洪防御监测站网
①加密降雨监测站网。结合防灾对象分布,逐步达到5~10km2的小流域至少有1个雨量监测站;10~20km2的至少2个雨量监测站;20~50km2至少3个站;50~100km2至少4个站;100~200km2至少5个站。
②加密水位监测站网。有临河居住的防灾对象的河段都要在其上游100m左右的位置建设自动水位站,做到每一个防灾对象(包括旅游景点、民宿区、户外活动点等)都有一个关联的水位站。
③低洼地、下凹通道(隧道)、地下空间都要建设积水深度监测设施。
④加强人工观测点建设。根据防灾对象自身实际情况,结合防灾抗灾经验,选择合适位置建设人工水位(或积水深)观测点,做到每个防灾对象都有一个人工观测点与之对应。人工观测点位处建设水位(或水深)标尺,标尺刻画警戒水位(或水深)线、危险水位(或水深)线、立即转移水位(或水深)线,并配套建设观测哨屋。当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或水深)线时,观测人员驻哨屋昼夜不间断观测;当水位(或水深)达到危险水位(或水深)线时发布准备转移预警;当水位(或水深)达到立即转移水位(或水深)线时发布立即转移命令。
⑤完善水库、山塘的水雨情监测。
⑥监测水位、积水深度的地方以及桥梁、临河路等重要位置还应辅助建设视频(图像)监测点。
(3)提升预警能力
①要着力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推广在居民家中安装入户型报警器。
②漫水桥、临河路、旅游景点、民宿区、建设工地、河道内的亲水(戏水)活动点加装无线预警设施。
③结合实际暴雨洪水情况,不断校核率定预警指标,提高预警发布的准确性。
④城集镇要逐步做到精准预警。
⑤完善水库、山塘洪水预警。
⑥建设低洼地、地下空间的积水深度预警设施。
(4)持续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①每一个临河村民小组(居民小组)都要落实1~2名水情巡查员。
②每年或隔年发放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
③定期维护、更新山洪灾害防御宣传栏(牌)、标语、警示牌等。
④制作历史山洪灾害洪痕碑,收集整体历史山洪灾害现场图片,建设山洪灾害纪念馆(有条件的话),大力开展山洪风险警示教育。
⑤组织开展社会公众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责任人履职能力提升培训。
⑥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和避灾演练。
(1)建立责任制体系
①建立“包保”责任制体系或更新责任人名单、联系电话。
②告知责任人职责、责任范围、工作要求。
(2)做好思想发动工作
①召开防汛工作部署会议。
②举办防汛责任人防汛知识培训班。
③向危险区群众发放明白卡。
④维护或更新宣传栏(牌)、警示牌等。
⑤组织避险演练。
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防汛知识。
(3)修编、更新防御预案
①根据责任人变化、风险隐患变化等情况,更新防御预案相关内容。
②结合抗灾实际检验、技术进步、工作新要求,修编防御预案(如果有必要)。
③根据实际情况,核实安置区和转移路线。
(4)抓实抓细风险隐患排查
①风险源排查。一是拦河工程,包括水库、山塘、跨沟(河)路基(漫水桥)。二是桥梁、临河路。三是干支流汇合口。四是下凹通道、地下室(地下空间)排水设计标准、排水设施运行情况调查。
②脆弱或危险区保护对象调查。一是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孕妇、残障和智障人等。二是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等洪灾风险评估。三是河滩地、低洼地、切坡、沟口、桥梁上下游建房。四是老旧危房、活动板房、低矮平房、地下室等。
(5)维修保养监测预警设施
对于监测、预警设施每年汛前都要进行维修保养、设备更换,确保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6)应急保障资源准备
①抢险救生器材、物料。崇阳的水利工程险情,危险性最大的是部分乡镇的水库(山塘)的漫溢险情、坝体的脱坡险情和集中渗漏。需要准备的抢险物料主要有:彩条布、编织袋、粗砂、瓜米石、碎石、块石、松木桩等,数量见附表5。需要准备的抢险机具包括抽水设备(潜水泵)、柴油发电机、照明设备、打桩机等。需要准备救生衣、安全帽等救生器材。
②抢险队伍。根据每个村危险区范围大小、自救能力差的弱势人群和需要转移的防灾对象数量,每个村(居民委员会)应组建5~10人的应急抢险队,满足初期抢险救灾的需要。每个乡镇应建立30~50人的机动抢险队,县里组建50~100人的机动抢险队。同时,要配备破拆工具、救援抛绳器、伸缩梯及救生衣等水上救生设备、器材。还要支持民间救援队伍的发展,发挥社会力量抗大灾救大险。
③应急保供水、保食品供应、保医疗、保防疫、保市场保供给。每个乡镇要配备应急供水车,能力达到满足受灾人口300人、人均日用水5公斤的需求;按受灾人口300人,人均日供应食品1公斤,储备(可以协议储备)应急食品。在此基础上,还要成立医疗队、防疫队,并做好受灾期间灾区市场保供给的专项应急预案。
④通讯、道路抢通。相关部门要编制道路、通信抢通专项应急预案。交警部门要结合隐患排查编制道路管控、交通疏导专项应急预案。
(1)第一责任人每年汛前要对防汛备汛工作情况进行一次专题调研或召开县长专题办公会,听取防汛备汛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2)水库主管部门要组织对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管、近坝库岸稳定、下游河道行洪畅通情况、下游防洪保护对象基本情况等进行专题巡视检查,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措施;要就水库安全巡查员(水位观测员)落实情况、抢险队伍组建情况、抢险物料(机具、器材)落实情况、库区降雨监测和水库水位监测设施情况等写出专题报告,连同工程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一并提交水利局备案。
(3)水库防汛责任人(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要仔细审读专题报告,写出评价意见。技术负责人要从专业技术角度提出指导意见,行政责任人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4)乡镇政府要组织对辖区内的山塘、山洪灾害隐患点、防护对象脆弱性及人工水位(或水深)观测点设置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排查,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措施;要就乡镇、村抢险队伍组建情况、村雨水情信息收集员(监测员)落实情况、预警设施设备维修保养情况等写出专题报告,报水利局备案。县水利局分管防汛的负责人和防御股股长要审读专题报告,并写出书面评价意见,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5)包乡镇的县级领导和包村的乡镇干部要审阅专题报告和水利局出具的书面意见,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1)加强河道行洪空间管控
严禁河道上任何形式的加盖板。严禁侵占行洪河道,河道两岸十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之内严禁建房及其他阻水设施,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编制洪水影响评价并报水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后方可动工。严格管理改河造地、河流改道等行为,确有需要,必须进行水系恢复专题论证。要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推动开展河道清“四乱”、河道保洁等工作。
(2)推动房屋选址洪灾风险分析
村民和城镇居民在坡地、沟口、临河滩地建设房屋,要与河道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结构要牢固(框架结构)、基础要落在坚硬岩石上。自然资源部门在批复宅基地之前应征求水利部门意见,水利部门应深入现场进行洪灾风险分析,确保防洪安全。
(3)推进危险区房屋搬迁摸底调查工作
对沿河建房、坡脚建房、沟口建房、河道汇流处建房、临河建房等危险房屋开展摸排工作,包括搬迁对象信息、群众搬迁意愿、搬迁紧迫程度、搬迁安置意向、安全选址调查等。
(4)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选址洪灾风险论证
医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选址之前,应进行洪灾风险论证,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查同意后方可动工。
(5)下凹式通道(隧道)、小区地下车库等低洼地、地下空间要提高排水设计标准,设计暴雨成果应聘请水利专家审查
同时,要建设积水深度监测设施,信息接入县山洪灾害预警平台。还要落实超标准暴雨防御措施,制定防御应急专项预案。
(1)要组建专群结合的抢险救援队伍,人数可根据过去的抗灾经验确定。县里总人数不少于100人,其中专业队伍不少于20人;乡镇不少于50人,其中专业队伍不少于10人;村里组建5~10人的抢险救援队。
(2)要加强抢险救援队伍的装备建设,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救援设备、水上救生设备等。要加强队伍的救援知识培训。
(3)鼓励、支持民间救援力量生长。
(4)要加强应急安置场所建设。配套必要的供水、供电、通讯、卫生间等生活条件,满足人员转移的交通条件和留足必要的活动空间等。
(1)落实值班工作人员、带班领导。
(2)完善值班记录、信息收集报送、险情灾情收集报送等值班制度。
(3)对值班人员进行值班纪律、工作要求培训。
(1)气象部门实时发布中期天气预报。提前5天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预报未来一个时期的强降雨信息。
(2)降雨发生后,及时发布蓝、黄、橙、红预警信号。同一区域强降雨不断加强时,连续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同时,明确提示降雨仍在加强。
(3)可能发生50年一遇以上降雨时,加急报。
(1)水利部门通过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的雨量站监测降雨。
(2)水文部门、气象部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建设的雨量站,辅助山洪灾害防御的降雨监测。
(1)水利部门通过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的水位站监测洪水。
(2)水文部门通过水文站、水位站监测洪水。
(3)山洪灾害监测员、水库安全巡查员通过巡视观察,监测洪水。
(1)《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的传递流程
①气象部门用明传电报向县水利局、应急局等部门发送《重大气象信息专报》。
②由气象部门向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报送。
③由县应急局向旅游景区、户外活动点、民宿区、建设工地、危险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和有防汛任务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传递(县应急局列出相关单位、部门的名册、联系人、联系电话)。
④由水利局用短信或电传方式向乡镇责任人、防汛值班室传递。
⑤由“包村”乡镇责任人或防汛值班室向村责任人传递。
⑥村责任人得到信息后,要利用无线预警广播或村村响,利用早、中、晚餐的时间连续3天滚动向村民播报(根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号至**号,本地将有一次强降雨过程,提请广大村民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低洼地积水等,不要在河滩地放牛、活动,不要在桥下躲雨,不要涉水过河,降雨期间,居住在二楼以上楼层去。)
(2)暴雨蓝色、黄色预警信号的传递流程
①气象部门用短信方式向县、乡责任人发送,用明传电报发送至县水利局、应急局防汛值班室。
②由县应急局向旅游景区、民宿区、户外活动点、建设工地、危险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和有防汛任务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传递(县应急局列出相关单位、部门的名册、联系人、联系电话)。
③由县水利局用短信或电传方式向乡镇防汛值班室传递。
④由“包村”乡镇责任人(或值班室)向村责任人传递。
⑤村责任人得到信息后,要利用无线预警广播或村村响,向本村群众传递,播报次数不少于3次(气象部门发布蓝色、黄色降雨预警,本地6小时降雨达到50mm,请大家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滑坡、低洼地积水)。
(3)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的传递流程
①气象部门用短信方式向县、乡责任人发送,用明传电报(情况紧急可以先电话)发送至县水利局、应急局防汛值班室。
②由县应急局向旅游景区、户外活动点、民宿区、建设工地、危险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市政部门、交警部门和有防汛任务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传递(县应急局列出相关单位、部门的名册、联系人、联系电话)。
③由县水利局用短信或电传方式向乡镇防汛值班室传递。
④“包村”乡镇责任人和防汛值班室要同时向村责任人(信息收集员)传递,确保信息传递到位。
⑤村责任人(或信息收集员)得到信息后,要利用无线预警广播或村村响,向本村群众传递,播报次数不少于3次(气象部门发布橙色、红色预警,本地3小时降雨达到100mm,未来降雨仍将持续,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低洼地积水的可能性较大,请大家注意防范)。
⑥由县委宣传部门安排电视台用字幕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部门发布橙色、红色预警,本地3小时降雨达到100mm,未来降雨仍将持续,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低洼地积水的可能性较大,请大家注意防范)。
(4)气象部门连续发布2次以上红色预警的传递流程
①气象部门用短信方式向县、乡责任人发送,用明传电报(情况紧急可以先电话)发送至县水利局、应急局防汛值班室。
②由县应急局向旅游景区、户外活动点、民宿区、建设工地、危险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市政部门、交警部门和有防汛任务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传递(县应急局列出相关单位、部门的名册、联系人、联系电话)。同时,要求景区、户外活动点、建设工地关闭(或停工撤离)。
③由县水利局用短信或电传方式向乡镇防汛值班室传递。
④“包村”乡镇责任人和防汛值班室要同时向村责任人(信息收集员)传递,确保信息传递到位。
⑤村责任人(信息收集员)得到信息后,要利用无线预警广播或村村响,向本村群众传递,不间断反复播报10次以上(气象部门连续发布红色预警,本地3小时降雨超过100mm,降雨仍在加强,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低洼地积水的可能性大,请大家务必防范)。
⑥由县委宣传部门安排电视台用字幕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滚动发布(气象部门连续发布红色预警,本地3小时降雨超过100mm,降雨仍在加强,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低洼地积水的可能性大,请大家务必防范。旅游景区、户外活动点、建设工地一律关闭(或停工撤离),市政部门要密切监视下凹式通道(隧道)和易积水点的积水情况,适时关闭通道,交警部门加强交通管制,疏导交通)。
(5)气象部门发布降雨将超过50年一遇加急预警的传递流程
①气象部门用短信方式向县、乡责任人发送,用电话发送至县水利局、应急局防汛值班室。
②由县应急局向旅游景区、户外活动点、民宿区、危险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涉河建设工地、市政部门、交警部门和有防汛任务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传递(县应急局列出相关单位、部门的名册、联系人、联系电话)。同时,要求景区、户外活动点、建设工地关闭(或停工撤离)
③由县水利局用短信或电传方式向乡镇防汛值班室传递。
④“包村”乡镇责任人和防汛值班室同时向村责任人(信息收集员)传递,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到位。
⑤村责任人(信息收集员)得到信息后,要利用无线预警广播或村村响,向本村群众传递,不间断反复播报10次以上(气象部门预报未来降雨将超过50年一遇,且降雨持续,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低洼地积水的可能性极大,请大家务必防范)。
⑥由县委宣传部门安排电视台停止节目,全屏字幕方式,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部门预报降雨将超过50年一遇,且降雨持续,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低洼地积水的可能性极大,请大家务必防范。旅游景区、户外活动点、建设工地一律关闭(或停工撤离)、学校停课,市政部门、交警部门全员上岗,加强低洼易积水点的交通管制,疏导交通)。
(1)省级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平台基于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数值预报发布山洪风险警示,等级分为:可能、可能性较大、可能性很大。信息发送至县水利局相关责任人。
(2)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基于实测降雨(或水位)发布山洪预警,等级分为:准备转移、立即转移。
①基于降雨发布的预警,需要先进行人工核实降雨情况,然后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
②基于水位发布的预警具有强制性,收到预警信息后,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及时采取相应行动。
③基于降雨的山洪预警,由县平台发送至县、乡责任人。“包保”乡镇责任人应及时将信息传递至村责任人(或信息收集员)。村责任人(信息收集员)要利用无线预警广播或村村响反复、不间断地向群众播报。同时,利用铜锣、鼓号或警车鸣笛、入户敲门等方式,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到村民中去。
④县应急局要及时将信息传递至受影响的旅游景区、民宿区、户外活动点、建设工地、学校、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
⑤基于水位的山洪预警,由县平台直接发送至受影响的村责任人,同时,发送至县、乡责任人。县、乡责任人要按信息传递要求联系村责任人(或信息收集员),确认相关信息是否接收到以及是否按要求向村民传递。
(3)水文部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建设的雨量站,当实测降雨达到20年一遇以上或本站最大时,及时向县水利局报告,县水利局带班领导商局长和分管防汛的负责人,综合降雨和现场情况,提出准备转移或立即转移建议,由县防汛指挥部发布命令。信息发布流程与县山洪平台预警相同。
(4)村山洪灾害监测员、水库安全巡查员根据巡查水情,向村责任人提出准备转移或立即转移建议,村责任人向“包村”乡镇干部和镇分管防汛的负责人报告,共同商议决定组织村民转移或提请村民做好转移准备。
(1)第一责任人
①原则上不要离开本行政区域,特殊情况党政主要负责人也不得同时离开。
②要督促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核查,逐一落实避险、救险方案。
③要督促将降雨信息及时传递到受影响区的群众中去。
④要组织学习、了解预案的主要内容,知道各种情形下的应对措施等。
⑤要及时督促安排部署应对工作。
(2)直接责任人(常务副县长、分管县领导)
①不得离开本行政区域。特殊情况,确需离开时,应经第一责任人同意,并以防汛指挥部文件形式明确一名县级干部代行防汛职责。
②要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核查,逐一落实避险、救险措施。
③组织开展会商研判,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并形成会议纪要,发至各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
④组织学习防御预案,进一步熟悉预案内容,并按预案要求,完善和开展防御工作。
⑤要督促相关部门、责任人尽快将降雨信息传递至受影响区的群众中去。
(3)直接责任人(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局长)
①不得离开本行政区域。特殊情况,确需离开时,应经分管县领导同意,并以防汛指挥部文件形式明确一名副局长代行防汛职责。
②要具体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核查,逐一落实避险、救险措施。水利局负责督促乡镇、村开展隐患排查。应急局督促旅游景点、民宿区、户外活动点、建设工地(非水利工程)、县城和集镇地下空间、有防汛任务的相关部门开展隐患排查和做好防灾准备。
③(应急局)督促各乡镇进一步落实抢险队伍,核实应急救援设备、物资准备等。
④(水利局)具体组织召开会商会议。
⑤组织学习防御预案,进一步熟悉预案内容,并按预案要求,完善和开展防御工作。
⑥(水利局)要督促乡镇、村通过无线预警广播利用早、中、晚饭时间连续3天向影响区播报,并提醒群众注意防范突发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包括提醒居民降雨期间不要涉水过河、不要在河滩地放牛、不要在桥下躲雨,居住在桥头、沟口、陡坡地的群众要注意滑坡和房屋安全等)。
(4)相关责任人(包乡镇县级干部)
①原则上不要离开本行政区域,特殊情况,要提前部署好防御工作。
②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山洪预警和水文部门的洪水预报,保持与防汛指挥部的信息畅通,服从统一安排。
③要督促责任乡镇及时将降雨信息传递至受影响区群众中去。
④要督促责任乡镇开展风险隐患检查、核查,逐一落实应对措施。
⑤督促乡镇责任人进一步核实抢险队伍人员状况、抢险物料、山洪巡查员和水库巡查员落实情况。
(5)相关责任人(相关部门负责人)
①原则上不要离开本行政区域,特殊情况,要指定一名副职代管,并提前部署好防御工作。
②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和水文部门的洪水预报,保持与防汛指挥部的信息畅通,服从统一安排。
③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县教育局要按职责人工开展隐患排查,做好防汛队伍、物料、预案准备。
④县人武部、公安局、卫生健康局要按职责要求检查相关队伍组建落实情况,确保处于应急待命状态。
⑤县民政局、应急局、农业农村局要职责要求做好救灾和灾后生产自救的各项准备。
⑥其他防汛相关部门按职责要求做好本部门的防汛准备工作。
(6)相关责任人(水利局、应急局和气象局分管防汛的领导)
①不得离开本行政区域。
②要督促防汛值班室做好防汛值班工作,特别是相关信息的、收集、传递和报送要及时到位,并在降雨期间加派熟悉防汛的干部参与值班。
(1)第一责任人
要密切关注降雨情况。根据情况,及时组织开展会商研判,及时应对部署。
(2)直接责任人(常务副县长、分管县领导)
密切关注降雨情况,特别是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做好降雨加强、预警信号升级,随时到办公区驻守的准备。
(3)直接责任人(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局长)
①密切关注降雨情况,特别是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②做好降雨加强、预警信号升级,随时到办公区驻守的准备。③(水利局局长)要督促水库(山塘)巡查员、行政责任人关注水库水位、险情巡查和库区降雨情况。④(应急局长)要督促抢险队伍做好临战准备,督促旅游景区、民宿区等关注降雨情况,做好关闭停运的准备。
(4)相关责任人(包乡镇县级干部)
①密切关注降雨情况,保持与“包保”乡镇责任人的通讯联系。②督促“包保”乡镇的责任人核查村责任人、村信息巡收集员、抢险队伍、包户干部(或民兵)在岗履职情况。
(5)相关责任人(相关部门负责人)
①密切关注降雨情况,特别是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②核查相关人员在岗履职情况、防汛准备工作落实情况。
(6)相关责任人(水利局和应急局分管防汛的领导)
①密切关注降雨情况,保持与防汛值班室的通讯联系。②做好降雨加强,气象预警信号升级,随时到办公室驻守的准备。③做好加强防汛值班力量和人员安排方案。
(1)第一责任人
要密切关注降雨情况。根据需要,督促分管县领导及时组织开展会商研判,及时应对部署。
(2)直接责任人(常务副县长、分管县领导)
到水利局、应急局驻守,密切关注降雨情况,并主动与橙色、红色降雨区联系,询问降雨及责任人到岗情况。
(3)直接责任人(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局长)
①到防汛值班室(或办公区)驻守,密切关注降雨情况,并主动与橙色、红色降雨区联系,询问降雨及责任人到岗情况。②(水利局局长)安排专人定时核查水库、山塘安全巡查员、行政责任人在岗履职情况,收集水库库区和山塘降雨、水位、工程险情巡查情况。③(水利局局长)安排水库、山塘技术责任人及时分析水库、山塘安全状态。④(应急局局长)安排专人收集旅游景区、民宿区、户外活动点、学校等降雨及运行状态。⑤(应急局局长)通知防汛抢险队伍做好防灾准备,随时投入一线。
(4)相关责任人(包乡镇县级干部)
①要主动询问“包保”乡镇降雨情况及乡镇责任人在岗情况。②督促乡镇责任人核查村责任人、信息收集员、抢险队员在岗履职情况。
(5)相关责任人(相关部门负责人)
①要及时与相关人员联系,要求他们处于待岗状态,随时准备投入防汛工作中。②住建局、城管执法局要密切关注城镇排水、低洼地和地下空间积水情况。③交警部门要关注道路积水情况,随时封闭下凹通道(隧道),并及时做好交通疏导。
(6)相关责任人(水利局和应急局分管防汛的领导)
①要第一时间赶赴值班室,加强防汛工作领导。②加强防汛值班管理,加派熟悉防汛业务的干部参与值班。③配合局长抓好防汛工作。
(7)相关责任人(岗位责任人)
要处于待岗状态,随时准备投入防汛工作一线。
(1)第一责任人
要主动电话询问防汛值班室和相关乡镇责任人,了解降雨情况。并做好到指挥部坐镇指挥的准备。
(2)直接责任人(分管县领导)
①要向第一责任人报告当前的降雨情况,并与水利局相关责任人、相关乡镇责任人协商,是否发布外部预警(准备转移)。②督促乡镇、村责任人按乡镇、村预案要求,提前转移危险区自救能力差的弱势人群。
(3)直接责任人(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局长)
①(水利局局长)要向分管县领导报告当前的降雨情况,并参与协商,是否发布外部预警(准备转移)。②(水利局局长)安排专人定时核查水库、山塘安全巡查员、行政责任人在岗履职情况,收集水库库区和山塘降雨、水位、工程险情巡查情况。③(水利局局长)安排水库、山塘技术责任人及时分析水库、山塘安全状态。④(应急局局长)要通知抢险队员,要求他们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投入一线抗灾。⑤并与旅游景区、民宿区、户外活动点、建设工地联系,督促其关闭(或停工)。
(4)相关责任人(包乡镇县级干部)
①偏远乡镇(交通条件差的)“包保”责任人应视情况,提前下沉一线,督促指导防汛工作。②其他“包保”责任人要主动与责任乡镇联系,了解雨情、汛情及责任人在岗情况。③“包保”责任人要主动询问按预案要求,应提前转移避险的人群是否已转移安置。如果没有,则要督促相关责任人尽快落实。④督促乡镇、村抢险救援队员集结待命,随时准备投入一线抢险救援。
(5)相关责任人(相关部门负责人)
①根据防汛工作需要,通知相关人员集结待命。②住建局、城管执法局要密切关注城镇排水、低洼地和地下空间积水情况。③交警部门要关注道路积水情况,随时封闭下凹通道(隧道),并及时做好交通疏导。
(6)相关责任人(水利局和应急局分管防汛的领导)
①配合局长抓好防汛工作。②(水利局长)安排专人进一步核查水库、山塘安全巡查员、行政责任人在岗履职情况,收集水库库区和山塘降雨、水位、工程险情巡查情况。③(水利局长)安排水库、山塘技术责任人及时分析水库、山塘安全状态。④(应急局长)要通知抢险队员集结待命,随时准备投入一线抗灾。⑤并与旅游景区、民宿区、户外活动点、建设工地联系,督促其关闭(或停工)。
(7)相关责任人(岗位责任人)
按领导要求待命或集结待命。
(1)第一责任人
要主动电话询问防汛值班室和相关乡镇责任人,了解降雨情况。并做好到指挥部坐镇指挥的准备。
(2)直接责任人(分管县领导)
①要向第一责任人报告当前的降雨情况,并与水利局相关责任人、相关乡镇责任人协商,是否发布外部预警(立即转移)。②如果需要组织人员转移,要第一时间报告第一责任人。转移人数超过500人时,应由第一责任人签发转移命令(情况紧急,可先电话请示,后补签);转移人数不超过500人时,应请示第一责任人后,由分管县领导(常务副指挥长)签发转移命令。③督促包乡镇县级领导和包村乡镇干部立即赶赴一线组织、指导人员转移(如果发布转移命令)。④县抢险救援队集结待命。
(3)直接责任人(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局长)
配合分管县领导抓好防汛工作。
(4)相关责任人(包乡镇县级干部)
第一时间赶赴责任乡镇指导防汛工作,组织好人员转移安置。
(5)相关责任人(相关部门负责人)
根据雨情、汛情,安排好本部门的防汛工作。
(6)相关责任人(水利局和应急局分管防汛的领导)
督促防汛值班室,及时收集雨情、汛情、险情、灾情信息,当好局长和分管县领导的业务参谋。
(7)相关责任人(岗位责任人)
根据领导安排,兢兢业业做好本岗位工作。
(1)第一责任人
第一时间赶赴防汛指挥部,坐镇指挥。
(2)直接责任人(分管县领导)
配合第一责任人,抓好防汛工作。当好参谋。
(3)直接责任人(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局长)
配合做好防汛工作,当好业务参谋。
(4)相关责任人(包乡镇县级干部)
坐镇责任乡镇,指导、督促乡镇责任人抓好防汛工作。
(5)相关责任人(相关部门负责人)
坐镇本单位指挥,抓好本部门承担的防汛工作任务。
(6)相关责任人(水利局和应急局分管防汛的领导)
督促防汛值班人员及时收集、传递、报送雨情、水情、工情、险情、灾情等信息,当好防汛指挥决策的业务参谋。
(7)相关责任人(岗位责任人)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县域较大层面发生山洪应急事态,需要分管县领导出面处置。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1)至少1个乡镇达到或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2)2个以上乡镇达到或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3)3个以上乡镇达到或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防汛指挥部根据山洪防御工作需要启动。
县域局部发生防汛紧急状态或较大面发生山洪应急事态,需要直接责任人出面处置。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1)1个乡镇达到或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2)2个以上乡镇达到或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3)3个以上乡镇达到或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4)死亡失踪3人以下。
县域较大层面的防汛紧急状态或发生了有社会影响的灾害,需要党政主要负责人出面处置。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1)全县3个乡镇启动或达到Ⅰ级应急响应。
(2)全县2个乡镇启动或达到Ⅰ级应急响应,且有至少2个乡镇达到Ⅱ级应急响应。
(3)全县1个乡镇达到或启动Ⅰ级应急响应,且有4个乡镇Ⅱ级应急响应。
(4)6个以上乡镇达到或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5)发生了3人以上的群死群伤事件。
县域层面的防汛紧急状态或发生了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灾害事件,需要党政“一把手”同时出面处置。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1)全县4个乡镇启动或达到Ⅰ级应急响应。
(2)全县3个乡镇启动或达到Ⅰ级应急响应,且有2个以上乡镇达到Ⅱ级应急响应。
(3)发生了死亡失踪10人以上的群死群伤事件。
(1)根据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标准,当应急状态达到某个级别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没有达到时,启动低一级应急响应。
(2)达到启动响应的条件时,由水利局提出建议,Ⅰ级应急响应由县长商书记签发;Ⅱ级应急响应由县长签发;Ⅲ级应急响应由常务副县长签发;Ⅳ级应急响应由分管水利副县长签发。
(3)Ⅰ级应急响应由防汛指挥部发至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并由县委宣传部安排在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媒体向全县发布。发布通稿要如实告知公众当前面临的防汛形势,明确提醒公众注意防范的要求、方法。
(4)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应同步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
(5)Ⅱ、Ⅲ、Ⅳ级应急响应由防汛指挥部发送至县直各部门和相关乡镇。
(6)应急响应的启动可以由Ⅳ级开始,逐步升级。也可以直接从某个等级开始,同时,也可以越级升级。
(1)启动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消除时,应终止响应。由水利局提出建议,由启动相应级别的签发人签发。
(2)Ⅰ级应急响应终止或降级由宣传部门向社会公众发布。
(3)Ⅱ级及以下应急响应终止或降级由防汛指挥部向相关部门、乡镇发送。
(4)可以直接终止应急响应,也可以逐级或越级降级终止应急响应。
(1)分管防汛工作的副县长要以防汛救灾工作为中心,坐镇指挥,主持会商会。
(2)其他直接责任人配合分管副县长抓好防汛救灾工作。
(3)包乡镇的县级领导坐镇责任乡镇指导、督促乡镇防汛救灾工作。
(4)水利局、应急局应根据防汛救灾工作需要,配备技术力量和业务干部参与防汛救灾工作。
(5)民政、住建、城管、公安等防汛部门按职责分工抓好防汛救灾工作。
(6)应急局牵头,成立综合协调组。执行指挥部决定,搞好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调配。
(7)气象局、水利局成立天气监测、降雨监测、洪水监测组,收集、传递、报送相关信息。
(8)应急局成立人员转移安置组,组织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9)应急、民政部门成立灾情统计组、灾民安置组。抓好灾情统计、报送工作和灾民安置。
(10)宣传部门搞好信息发布、宣传报道、舆论引导等工作。
(1)防汛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要以防汛救灾工作为中心,坐镇指挥,主持会商会。
(2)其他直接责任人配合常务副指挥长抓好防汛救灾工作。
(3)包乡镇的县级领导坐镇责任乡镇指导、督促乡镇防汛救灾工作。
(4)水利局、应急局应将主要力量放在防汛救灾工作中。
(5)民政、住建、城管、公安等防汛部门按职责分工抓好防汛救灾工作。
(6)政府办牵头,成立综合协调组。执行指挥部决定,搞好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调配。
(7)气象局、水利局成立天气监测、降雨监测、洪水监测组,收集、传递、报送相关信息。
(8)应急局成立人员转移安置组,组织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9)民政部门成立灾情统计组、灾民安置组。抓好灾情统计、报送工作和灾民安置。
(10)宣传部门搞好信息发布、宣传报道、舆论引导等工作。
(1)第一责任人(县长)要以防汛救灾工作为中心,坐镇指挥,主持会商会。同时,要处理好现场指挥和指挥部统筹的关系,避免主要领导都往现场跑,无人坐镇指挥,失去对全局的掌握,失去统一指挥的主动权。
(2)直接责任人配合第一责任人抓好防汛救灾工作。
(3)包乡镇的县级领导坐镇责任乡镇指导、督促乡镇防汛救灾工作。
(4)水利局、应急局除少数工作人员维持日常工作运转外,业务干部全员上岗投入防汛救灾工作中。
(5)民政、住建、城管、公安等防汛部门主要负责人,按职责分工主持抓好防汛救灾工作。
(6)县委办、政府办牵头,成立综合协调组。执行指挥部决定,搞好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调配。
(7)气象局、水利局成立天气监测、降雨监测、洪水监测组,收集、传递、报送相关信息。
(8)应急局成立人员转移安置组,组织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9)民政部门成立灾情统计组、灾民安置组。抓好灾情统计、报送工作和灾民安置。
(10)宣传部门搞好信息发布、宣传报道、舆论引导等工作,营造有利于团结带领全社会抗灾的氛围。
(11)纪检监察部门开展执纪监督,查处拒不执行指挥部调度指令、履职不力、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
第一责任人要以防汛救灾工作为中心,坐镇指挥,主持会商会。同时,要处理好现场指挥和指挥部统筹的关系,避免主要领导都往现场跑,无人坐镇指挥,失去对全局的掌握,失去统一指挥的主动权。
(2)直接责任人配合第一责任人抓好防汛救灾工作。
(3)包乡镇的县级领导坐镇责任乡镇指导、督促乡镇防汛救灾工作。
(4)水利局、应急局除少数工作人员维持日常工作运转外,其他人员全员上岗(停止休假、出差)投入防汛救灾工作中。
(5)民政、住建、城管、公安等防汛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坐镇指挥,按职责分工抓好防汛救灾工作。
(6)县委办、政府办牵头,成立综合协调组。执行指挥部决定,搞好抢险救援队伍和物资调配。
(7)气象局、水利局成立天气监测、降雨监测、洪水监测组,收集、传递、报送相关信息。
(8)应急局成立人员转移安置组,组织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
(9)应急、民政部门成立灾情统计组、灾民安置组。抓好灾情统计、报送和灾民安置工作。
(10)宣传部门搞好信息发布、宣传报道、舆论引导等工作,营造有利于团结带领全社会抗灾的氛围。
(11)纪检监察部门开展执纪监督,查处拒不执行指挥部调度指令、履职不力、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
避险转移是山洪灾害防御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一般分为提前避险和应急避险。提前避险是对危险区内自救能力差的弱势人群在危险征兆还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提前进行转移安置;应急避险是对危险区内有自救能力的人群,在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危险征兆的情况下,组织转移避险或逃生自救。
(1)避险转移的条件
①提前转移安置的降雨或水位条件,由乡镇责任人、包村乡镇负责人、村干部根据以往经验商量确定。
②应急避险的降雨或水位条件,由专业部门根据水利行业的相关技术要求,通过水文分析计算确定。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已录入1小时、3小时、6小时等标准历时的临界雨量计算成果,以及基于临界雨量确定的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预警指标阈值。
③平台根据前端自动雨量站监测到的降雨,进行滚动累加,当某个时段的降雨值达到预警指标阈值时,平台自动发送短信给防汛值班人员,或平台发出蜂鸣、灯光闪烁等信号提示值班人员。
④值班人员经与现场责任人复核实际降雨情况后,向带班领导报告。由带班领导商水利局分管防汛工作的负责人和水利局局长后,提出是否发布外部预警建议,由防汛指挥部副指挥长(或常务副指挥长、指挥长)按权限规定签发准备转移或立即转移命令。
⑤由于缺乏实测降雨径流资料,根据水文分析计算的预警指标未经实际检验和率定,因此,有一定的误差。需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结合资料的积累,不断修正完善。
(2)避险转移的对象确定
①提前转移安置对象。由村委会组织隐患排查时确定,主要对象是危险区内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孕妇、病残及智障人群等。
②应急转移避险对象。危险内的人群。
③山洪灾害防御的危险区。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时,针对每一个防灾对象(沿河村落),基于水文学和水力学分析计算,进行了分析确定,绘制了危险区图,可供使用。
④但是,根据山洪灾害防御的实际经验,危险区除了河道两岸某一重现期洪水(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等)淹没的区域(调查评价时确定的)外,还应包括街道两边的居民、沟口建房、切坡建房、老旧危房(活动板房、低矮平房、地下室)内的居民,桥梁上下游100米范围内的房屋(非框架结构、地基未落在基岩上)。
(3)避险转移命令下达
①提前转移安置命令由乡镇责任人和村干部商量发布。
②准备转移外部预警由常务副指挥长或副指挥长报第一责任人后签发。
③立即转移命令:当转移人数超过500人时,县长报书记后签发;300~500人由常务副指挥长报第一责任人后签发;300人以下可由副指挥长报第一责任人后签发。县里签发的转移命令要具体到乡镇、村,同时告知可能淹没的主要区域,具体哪些户可由乡镇责任人和村责任人商议确定。人数可按需要转移的村、组估算。
④基于村山洪信息收集员(巡查员)监测信息或其他紧急情况,乡镇、村责任人可电话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后,自行组织人员转移。
(4)避险转移现场组织
①山洪平台基于降雨发布的预警,预见期较长(半小时以上),避险转移现场由包村乡镇领导组织指挥。基于水位发布的预警预见期很短或其他情况紧急时,也可由村干部组织指挥。
②人员转移时,可以组为单元,在村民组组长带领下转移。自理能力较差(或行动受限)的村民户在“包户”干部或党员、热心村民帮扶下转移。
③人员转移时,应根据需要发放拐杖、绳索、手电筒(照明灯)、救生衣等防护用品(物)。
④转移时要观察河流或地面水势,避开水深、流急或涡流区行走。时间允许时,直接转移至安置地,时间紧迫时也可以先转移至高地。
⑤2层以上楼房村民,房屋结构较坚固的,可直接到二楼以上的楼层避险。
⑥转移出来的村民,在危险解除之前不允许擅自返回。
⑦村民转移出去后,要加强村民房屋及财产安全管理,关闭门窗、锁好大门,还要安排公安干警和村干部巡逻,维护现场秩序,防盗防火等次生灾害发生。
⑧加强自救知识宣传。暴雨发生时,居家村民应关好门窗,避开金属管线,切断电器电源(防雷击);洪水来袭且积水较深、流速较大时,水中村民应抓住固定物件行走;不要在高楼下、大树下、大型广告牌下逗留或躲雨;开车时,不要贸然涉水,当水深超过25cm时,应弃车逃生。
抢险救援包括工程险情抢护和被困群众解救。
(1)工程险情抢护
①水库出现重大险情时,安全度汛责任人应驻现场指挥抢险。
②水库出现溃坝险情征兆(漫溢、溢洪道堵塞、坝体较大面积脱坡、较大流量的集中渗漏)首先要将险情信息传递到乡镇、村防汛责任人和沿河群众中去,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转移对象的确定,有条件时,可通过溃坝洪水分析,结合河道地形,通过水动力学模型计算确定;没有条件时,根据经验,通过估算溃坝洪峰流量,按溃坝洪峰流量下泄可能淹没区域,确定需要转移的群众。
③要组织专家会商确定抢险方案。
④漫溢险情的抢护,主要措施是:在坝顶上游侧加筑子堤;在背水侧加盖彩条布;扩挖溢洪道(挖深挖宽)。
⑤脱坡险情的抢护,主要措施是:滑动体的前缘堆石镇脚或打松木桩阻滑;在滑动体上开沟导滤排水,严禁较多的人数上去踩踏;有条件时,扩挖溢洪或安装排水泵(管),降低库水位。
⑥渗漏险情的抢护,主要措施是:出水点处做三级反滤(粗砂20cm、瓜米20cm、碎石20m)至出清水为止;坝的背水坡渗漏,进水点一般在上游坝坡,可采取措施在进水点处堵漏;有条件时,扩挖溢洪道或安装排水泵(管),降低库水位。
(2)被困群众解救
①根据受困群众的人数、解救困难程度、工作量大小等,包乡镇县级领导、包村乡级领导,驻现场组织指挥救援。必要时,县防汛指挥部还应加派得力(有经验)干部参与现场指挥。
②暴雨山洪现场救生,有的是村民(居民)在家中,由于街道(门外水深较大),城镇居民家里一般有防盗门、窗户有防盗网,无法开门或开窗逃生;有的是被洪流卷入水流中;有的是在电线杆或树上求生;有的是被困河中岛屿、巨石上,等等。救援队伍在出发前应研究现场情况,根据需要,携带相应的防护用具、救援工具、设备,确定救援队伍人数和救险方案。
③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要评估现场情况(水深、流速、流态),做好自身防护,保障自身安全。
④被解救的村民(居民)要妥善安置,需要送医的,及时送医;情况紧急、救援任务重,来不及送医时,要安排亲属或邻里照顾好生活、安抚好情绪。
⑤较大面积的救援,应派救护车,成立医疗队到救援现场救治伤员。
(1)安置场所
临时安置场所的选择既要考虑安全性,也要考虑必要的生活条件和进出的交通条件。场地空间(人口密度)、生活设施配置、场内交通安排等可参照《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
(2)“五有”
灾民安置,一是要有饭吃。初期可安排方便食品,待情况稳定后,要逐步改善伙食,安排自助餐或盒饭,注意食品卫生,菜品搭配。二是要有水喝。饮用水用矿泉水或纯净水,洗涤用水可临时架设供水管道供水。三是有住所。降雨天或安置时间超过一天时,应安置在室内。四是有衣穿。灾民应急撤离时,走得急,有的可能没有保暖的衣服,有的可能没有干净衣服替换,等等。应安排人去灾民家里取,或者组织爱心人士捐赠,或者由民政救助。五是有病能医。现场要设置医疗组,确保灾民有病能医治。根据需要,还可安排心理师,做好心理疏导。
(3)灾民返回
①降雨停止,洪水退去,可有序组织灾民返回。返回前应对受到损坏的房屋、桥梁进行安全评估,确保灾民返回途中安全和居家安全。
②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应由帮助其转移的“包保”责任人或安排其他人协助其返回。
③对房屋被洪水损毁无法居住的居民,应由住建局进行救济安置。
要根据灾区环境、房屋受损情况、影响面大小等,成立相应的灾区恢复领导小组和协调办事机构。组织做好以下工作:
(1)一天之内完成居民房屋内和主要交通路上的淤泥和废弃物清理。其他区域的淤泥、废弃物和冲入河道内的车辆、巨石、树木等也应组织专人清理,恢复灾区环境。
(2)卫生防疫。发生人员伤亡或大量牲畜死亡或其他情况时,要组织卫生防疫部门做好防疫工作。
(3)恢复(应急)供水、供电。一天之内恢复应急供电、供水。供水量不少于每人每天5公斤。
(4)恢复(应急)通讯。架设临设基站,恢复灾区通信,并创造条件为灾民提供手机充电设备。
(5)道路抢通。交通等部门应制定交通抢通措施,尽快恢复交通。
(6)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要加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定补助发放对象、补助标准。发放对象应公示,接受村民监督。
(7)死亡(失踪)人员家属安抚。人民政府为人民,困难之时见真情。
要做好死亡人员家属安抚和抚恤工作。失去亲人是人生的巨大悲痛,要耐心抚慰、疏导家属情绪,要给足政策尽量抚恤好家属。根据情况,有的还要进行后期帮扶,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灾害过后要及时修复水库、塘坝、河堤等防洪工程设施,及时修复安全饮水工程,及时修复雨量站、水位站、预警广播站等雨、水情监测设施和山洪灾害预警设施,确保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同时,还应结合实际抗灾需求,针对山洪灾害防御在监测、预警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补短板”水利建设。
雨、水情监测设施和山洪灾害预警设施应根据受损情况,在1~3天内修复完成,如遇连续降雨天气,还应加紧时间争取在下次降雨前修复完成。
由农业农村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水利局等单位组织开展灾后农业生产秩序恢复。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加快恢复重建茶叶集中产区、药材种植基地、烟草和香菌种植基地、柑橘种植园、基本农田等农业和其他种植业生产设施;积极做好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兽药等生产资料调集调运;对灾后生产急需的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给予补贴,切实加强农作物病虫灾害监测和防治。
由县政府办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组织开展灾后受灾企业生产恢复。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帮助企业加快损毁厂房的维修和重建,做好设备检修和调试,加强工业园区和商贸市场的交通运输、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保障,狠抓生产调度,优化服务管理,协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指导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改造升级。
由交通局牵头,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应急管理局等单位组织开展交通设施恢复重建。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坚持“先抢通、后修复”原则,尽快抓好受损公路、桥梁、涵洞和乡村道路的抢修、修复和养护工作,保证人民群众出行的基本要求;按照提档升级要求,有序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县乡道等交通设施修复改造,加大日常养护力度,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加快农村公路、林区公路与国省干线同步修复提升,确保灾区交通运输尽快恢复正常。
由县委、县政府办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组织开展能源设施恢复重建。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围绕“保用电、保用气”目标,尽快抢修抢通受损线路、损毁管网等设施,及时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用电、用气;加强电力设施、储气设施、天然气管网的隐患排查,进一步优化配电网规划设计,提升配电网建设改造标准,确保电网和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由县委、县政府办牵头,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等单位组织开展通信设施恢复重建。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加快受损通信基站、通信线路抢修进度,切实保障灾区群众正常通信;优化全县基础通信网络布局,做好受灾地区通信设施排查检修,尽快完成受灾地方通信设施的加固、替代和重建工作;及时抢修广播电视传输设施,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正常传输。
由县委、县政府办牵头,教育局、卫健局、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开展公共设施恢复重建。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加快做好受灾学校、医院、养老院的危房排查,尽快启动修复重建工作,对一时难以修复的受灾学校,要通过就近分流、调整布局、借用校舍等方式,确保秋季正常开学;抓好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设施恢复重建,尽量降低灾害对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
由住建局牵头,应急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扶贫办等单位组织开展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主要开展以下工作:全力加快倒损房屋核查鉴定和隐患排查,推进因灾倒房重建工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对因山洪灾害造成的农村倒损房或因灾需避让的住房,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可采取集中异地重建、村民自建等方式,统筹好倒房重建或异地搬迁。
要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灾害损失进行科学评估,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和补助资金,积累灾害损失数据,为后续抗灾提供经验借鉴。
(1)当发生了50年一遇及以上的暴雨洪灾时,要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暴雨、山洪特性、影响降雨的天气系统、暴雨洪水量级(重现期)、洪水演进、灾区淹没过程等进行系统的技术分析,深化对暴雨、山洪特性的认识,深化致灾机理人数,积累水文数据,供后续技术分析提供资料借鉴。
(2)当发生了群死群伤事件时,要组织力量对暴雨洪灾事件从事前隐患排查等灾前预防、监测预警,到事中组织转移、抢险救灾,到事后妥善安置、灾后重建等全过程进行全景式复盘研究,查找工作漏洞和不足,编写典型案例,改进现有工作程序。通过客观、全面的应对工作总结,不断深化对灾害风险识别、灾害成因、灾害发生发展演变等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积累“灾前预防、灾中应对、灾后恢复”全过程抗灾经验,持续改进工作,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水平。
(3)当发生了群死群伤事件或较大暴雨洪水(50年一遇及以上)时,要制作洪痕碑,警示后人。要收集灾害过程中的图片、影像资料、遗物遗迹等实物,建立灾害纪念馆,为山洪灾害风险教育提供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