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索引号 : 011359676/2025-17684 文       号 : 崇卫发〔2025〕28号
主题分类: 卫生 发文单位: 卫生健康局
名       称: 崇阳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6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为全面推进我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实现县域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中心药房、处方审核等资源共享中心县、乡、村三级服务全覆盖,根据省卫健委办公室省财政厅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联系县项目申报的通知》(鄂卫办函〔2025〕7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如下崇阳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基本概况
(一)项目基本概况。崇阳县辖8镇4乡,2024年末全县总人口50.85万,常住人口42.45万。全县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9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4家,乡镇卫生院(所)15家。行政村卫生室178个。分别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主体医院,上联省、市三甲医院,下联乡镇卫生院(所)和所属村卫生室,组建成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和县中医医共体,所属单位法人资格保留。
1.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医共体推进机制。建立卫健、医保、市场监管、编办、发改、人社、财政、农业农村等8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职责,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卫健局。各医共体均制定了医共体章程,明确了组织构架,完善了牵头主体医院和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定期协商的议事决策制度。各医共体均成立由主体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理事长,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理事的理事会,成立了医共体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主体医院。
2.统一资源管理,完善医共体运行机制。一是医共体统一人员招聘和使用。县委编办对主体医院和成员单位编制分别核定,合理核定医共体编制总量。县人民医院在前期核定650个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新增编制90个,县中医院核定人员编制300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二是统一财务管理。各医共体主体单位均设立财务管理中心,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由县政府委派。主体单位对成员单位进行财务统一核算、预算管理,成员单位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主要负责人绩效工资与预算执行率挂钩。三是统一药品管理。制订了县域医共体统一的用药目录,有用药遴选和调整规则,动态调整不超过一年。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上下衔接,村卫生室“三病”用药与乡镇卫生院上下衔接。四是统一业务管理。2家主体医院均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标准,完善查房、病案管理、处方点评等工作流程和标准。制定了医共体分级诊疗目录,明确县、乡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范围,依托医疗信息化平台,完善医共体内上下转诊规范标准和流程。
3.推进上下联动,完善一体化服务机制。一是推进诊断资源共享。依托县医院建成远程会诊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县中医院建成医学影像中心。2024年以来,医学影像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出具诊断报告554份、心电诊断中心出具诊断报告2580份、医学检验中心出具报告96份、病理诊断中心出具诊断报告216份。二是做好跟踪接续服务。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59个,由县级医院专家、乡镇卫生院(所)全科医生或具备相应资质的医师与公卫医生和乡村医生组成,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89.60%。三是推进数据互通共享。建立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覆盖医共体全部成员单位,并成立县域医共体信息中心专人管理。已实现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共享调阅和互认4163人次。各医共体内分级诊疗、上下转诊、远程医疗、医卫融合等系统和数据已联动。四落实人员下沉帮扶。各主体医院加强对所属成员单位的对口帮扶,成员单位均建立了专家工作室,保证每周至少有1名主治医师在乡镇卫生院坐诊。2024年主体医院下派29名专家下沉到基层进行查房887次,门诊坐诊1019人次。五是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各医共体单位认真落实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和发热门诊、哨点医院等监测任务,配合县疾病中心做好疫情核实、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将传染病监测等工作纳入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等级评审。通过部署实施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等,实现了医生工作站自动生成信息和报告,健全了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4.强化部门协同,完善医共体支撑政策。一是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实施DIP方式付费方式。制订国家组织集采药品医保基金结余留用考核办法,由县医保局组织考核,将医保结余资金拨付给各医共体单位,计入业务收入。强化对医保基金的监管,县政府每季度组织召开医保基金运行监管会议,研究分析基金运行趋势,确保基金平稳运行。二是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全县公立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制订了考核方案并逐年修订完善,由县政府组织县财政、人社、医保、卫健部门对各医疗机构进行逐一考核,考核结果与医共体主要负责人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
5.创新举措及成效。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域就诊率、基层服务占比稳步提升,县人民医院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传染病漏报率等关键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1)创新“三通道 ”流动机制,推进人才下沉。面对人才下沉难的问题 ,我县采取了“ 刚性约束+ 柔性引导+绩效补贴 ”的三通道策略。一方面,通过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将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有驻基层服务6个月以上经历作为硬性要求,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有效促进了专家资源向基层流动,2024 年下沉专家 29 人,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其中门诊坐诊991次、开展查房851次 、开展医疗、护理、药学等理论培训260场次、开展手术一台;另一方面,利用微信群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远程查房、 AI 辅助诊断等方式,实现专家资源的柔性下沉,既减轻了专家负担,又提升了基层医疗水平,完成远程查房 352 例,远程阅片34327例; 同时根据下沉服务的天数、带教基层医生的数量等,给予一定的绩效补贴,进一步激发了人才下沉的积极性。基层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66.97%,彰显改革红利。
(2)优化“ 四统一 ”全链管理模式,促进资源共享。医共体实行总药师制度,组建医共体总药师团队,统筹推进医共体内药事管理工作。加强药品耗材供应、存储、 使用、监管等全链条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和合理控费工作。制订县域医共体药品配备使用推荐目录,畅通县乡村用药衔接,实现处方自动流通。村卫生室使用的药品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主体医院对成员单位药品采购计划严格执行审批制度。优先采购使用基本药物,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建立缺药登记和配送制度,解决乡村居民用药问题。主体医院加强医疗器械设备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闲置器械统一调配。基层药品可及性提升至 9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 从42.6降至34.7, 闲置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率提升 92%,乡镇彩超、生化分析仪开机率达 90%以上。自2024年以来,检验检查结果互认4163人次,节约医保基金支出116.9万元,重复检查率下降至 0.5%以下。
(3)注重院长年薪考核,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并落实院长年薪考核体系,不仅是对院长个人能力和贡献的认可,更是推动医共体内部利益合理分配、激发医疗机构活力的重要举措。县医改办制订了涵盖服务能力提升、资源协同效能、成本控制力以及医疗质量安全等内容的院长年薪考核方案,并建立严格的考核流程和监督机制,确保考核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根据考核结果,合理调整院长的年薪水平,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注重与医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体医院 CMI值(病例组合指数)从0.86升至0.99,高于省级平均水平。
(4)推行DIP支付改革,保障基金运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医共体建设的重头戏。我县在医保基金总额预付的基础上,执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模式,并实行综合、核心、基层病种分组,对病案首页书写质量进行培训,提高了入组率,进一步降低患者负担,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了基金的平稳运行。参保人员在县域内住院例均费用增长率为-7%;平均住院日下降0.47天;DIP病组入组率98.7%,费用偏差率控制在5%以内。
(三)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必要性:一是提高医疗质量。处方审核中心可通过专业药师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问题,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提升县域整体医疗质量。二是促进合理用药。中心药房统一管理药品,能规范药品采购渠道,保证药品质量。药师可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和药物特点,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三是方便患者就医。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后,处方可通过审核中心快速审核,由中心药房统一配送药品,减少患者往返取药的麻烦,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或偏远地区的患者,能极大地提高就医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四是提升医疗服务效率。集中化的处方审核和药品管理模式,优化了就医流程,减少了医疗机构内部的药品调配环节,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整体效率,使患者更快接受治疗。五是节约医疗成本。中心药房统一采购药品,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价格。减少了各医疗机构药品库存管理成本和损耗,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医疗成本。
可行性:一是政策支持。国家鼓励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处方审核中心和中心药房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方向。二是技术保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远程处方审核和药品配送管理成为可能。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可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实时传输处方信息,方便审核和调配药品。三是资源整合。县域内的医疗机构可以整合各自的药学资源,将分散的药师集中管理,提高药师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
二、项目实施方案
(一)任务目标。通过医共体信息化手段,构建 “1个中心(云)药房+N个成员单位”的协同服务体系,实现中心药房与成员单位在药品采购、库存信息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围绕“规范和优化基层用药种类”、“联动配备使用、集中供应配送、短缺预警处置”三大机制,实现“三统一”(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监管)和“三协同”(医药协同、上下协同、数据协同),从而有效解决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药品供应不及时、品种不齐全、近效期药品浪费等现实难题,全面提升基层药品配备和使用能力。通过“系统+药师”双重审方模式,实现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所有处方 “事前智能提醒、事中审核干预、事后点评分析”的闭环管理模式。
(二)实施路径。
筹备阶段(2025年3月1日-4月30日):进行需求调研,明确项目需求;制定药品目录,筹措项目资金,制订工作方案。
建设阶段(2025年5月1日-10月31日):完成场地改造与设备采购;开展平台软件招投标工作,磷选合适的软件供应商;进行系统开发与测试。
试运行阶段(2025年11月1日-11月30日):选择2-3家乡镇卫生院作为试点单位,进行系统试运行;收集试点反馈,优化系统功能与操作流程。
推广阶段(2025年12月1日-12月31日):根据试运行效果,逐步推广至医共体内所有成员单位;持续监控系统运行状况,提供必要的培训与技术支持。
验收阶段(2026年):由省级专家组织现场验收,以场景演练的形式展示审方中心和(云)药房功能运行情况,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三、资金筹措和实施计划
具体资金筹措方案与实施计划详见附件1。
四、绩效管理
加强绩效考核,具体考核指标见附件2。
五、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定期研究、监测调度、绩效评价,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压实各方责任。各相关单位明确职责分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县委编办负责人员编制管理,县人社局负责人才招聘及薪酬制度改革,县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县医保局负责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指导,县卫健局负责业务指导与监管。
(三)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各相关单位每季度汇报工作进展,县医改办汇总分析,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将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纳入院长年薪制考核,强化结果运用。
崇阳县卫生健康局
202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