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2021年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来   源:崇阳县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单位: 崇阳县石城镇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1年10月19日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三农”工作为着力点,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有序推进,农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88亿元,同比增长25.7%。
一、农业生产形势
1、夏粮面积、产量“双增长”。夏粮种植面积3.99万亩,比上年扩大0.22万亩,增长5.8%;产量7454吨,比上年增加76吨,增长1.0%。其中小麦1.9万亩,比上年扩大0.19万亩,增长11.1%;产量3552吨,比上年增加140吨,增长4.1%。
2、夏油喜获丰收。油菜种植面积18.58万亩,比上年增加1.27万亩,增长7.3%;产量19165吨,比上年增加650吨,增长3.51%。单产103公斤,较去年下降4公斤。油菜籽产量增加原因一是崇阳近年来每年都举办“油菜花节”,扩大了种植范围,在旅游公路景观带、旅游带、省道和国道沿线种植了大片油菜,面积较往年扩大,产量相应增加;二是县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为种植大户免费提供翻耕、种子、肥料等全部费用,大户种植积极性提高;三是菜油价格逐步提高,菜油属于绿色食用油,受民众欢迎,农户种植意愿提高;四是近年来我县进一步提升油菜生产技术,拥有油菜直播机43台,并全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对油菜机播质量及播种面积实时监测,提高油菜播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积极开展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推广“345”模式,开展油菜简化施肥技术试验和油菜品种展示示范,及时指导农户利用植保无人机等开展油菜“一促四防”作业,确保全县油菜丰产丰收。虽然在油菜籽收割季节雨水连绵不断,造成单产有所下降,但油菜籽总产量稳步增加。
3、春播作物形势较好。全县春播面积21.42万亩,同比增长1.6%;其中早稻种植面积9.11万亩,同比增长5.9%。为稳定全县粮食安全,崇阳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双季稻千亩高产示范片3个。二是加补贴力度,对早稻种植面积连片达100亩以上的,经县农业农村局组织验收后享受每亩补贴230元,增加了农户种粮积极性。我县共有种植大户126户,其中沙坪镇沙坪村蔡军民种植早稻480亩,青山镇铺前村吴正刚种植早稻460亩,天城镇新塘岭村杨清种植早稻480亩。通过种植大户的引领,带动周边农户积极种植双季稻。同时,为确保耕地“非粮化”,各乡镇都加大力度对荒田荒地进行了整改,督促农户种满种足。上半年蔬菜瓜类种植面积13.38万亩,同比下降1.1%。产量13.43万吨,同比增长0.8%。面积较去年略微下降,其原因是去年疫情期间大力推广种植城郊蔬菜、速生蔬菜,确保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今年是正常按季节种植。
4、特色产业悄然兴起。今年上半年,全县茶叶面积达到8.88万亩,较去年新增0.2万亩,增长2.3%,其中采摘面积5.2万亩;全县茶叶产量达到266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8.6%。全县水果种植面积已达10.02万亩,较去年新增0.6万亩,增长5.7%;上半年水果产量可达4373吨,较去年增加86吨,增长2%。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65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3.26万亩,增长96.2%。其中主要产品黄精种植面积达3.5万亩,白芨1.2万亩。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我县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战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一是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2021年4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相比往年的产业扶持政策,提高了奖补标准,降低了奖补门槛,撬动民间资本及千家万户参与,加快建设“湖北道地药材之乡”及黄精大县。同时乡村振兴办及时制定了《中药材种苗标准及主要栽培技术要求》、《中药材委托种植回收合同书》、《中药材合作种植合同书》。村集体新建100亩以上中药材基地纳入保险,财政全额补助承保费用;二是多村联合建设中药材基地。乡镇根据辖区内部分村的特殊情况及村集体意愿,主动协调解决建设中药材基地的土地问题,组织2个以上的村联合建设药材基地。如青山镇11个村在长林、雷骆联建1100亩以上的黄精规模化基地;铜钟乡的清水、独石、在下村在清水村联建中药材基地;佛岭、铜钟、大岭村在佛岭联建中药材基地;天城镇的郭家岭、白泉村在蛤蟆石联建中药材基地;三是乡镇重视,行动迅速。部分乡镇、村在了解到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中药材及村集体经济的相关政策后,不等不靠,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有的乡镇领导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的种苗问题,有的村干部垫资购种苗,有的村及时主动联系经营主体进行合作,从而加快了中药材基地的建设;四是因地制宜进行中药材基地建设。根据不同的地形、土壤、植被、土地资源等条件,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种植模式及不同的药材品种发展药材基地。有些山区,选择合适的药材品种(黄精、白芨),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有些村集体、经营主体,利用原有的果园、油茶基地,选择合适的药材品种进行间作,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比如高耀村香榧基地间作白芨。
5、畜牧业生产喜忧参半。在生猪周期、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三重高压下,我县畜牧业发展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县畜牧业产能已逐步恢复,上半年,我县生猪出栏达到33.5万头,同比增长28.8%,生猪存栏35.1万头,同比增长6.9%。其中能繁母猪3.08万头,同比增长13.3%。牛存栏1.1万头,同比增长57.1%,出栏0.25万头,同比增长38.8%。羊存栏5.05万只,同比增长36.4%,出栏1.69万只,同比增长12.7%。家禽存栏225.9万只,同比增长0.3%,出栏110.8万只,下降28.9%。生猪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咸宁正大农牧有限公司、鄂州双胞胎猪业有限公司和(湖北)丹育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大企业的不断发展,起到了拉动生猪生产的主力军作用。目前在养种猪场如白霓镇后溪村700头和花庙2500头、桂花泉镇官庄村1200头、石城镇石门村和虎爪村各2400头、青山镇磨刀6000头种猪场, 6家合计15200头母猪,产能达39.5万余头。二是散户存栏增多,农户养殖积极性得到提高。据初步了解,除去完全无劳动能力的户,独石村有300多农户家养了2-4头生猪,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县农户养猪达到6万余户,年饲养量达到12万余头。忧的是产能逐步恢复,生猪市场供应充足,肉价下降,养殖户开始出现亏损,严重挫伤养殖积极性。据路口镇泉口村科农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建军介绍,年初20斤左右的仔猪价格是1800元-2000元/每头,到6月份30斤左右的仔猪价格已经下跌至800元/每头,而现在毛猪价格为15元/公斤,如养殖户在年初大量补栏,到6月份出栏的价格跟购买仔猪的价格一致,那中间的养殖成本全部由养殖户承担,亏损很大,有一部分规模养殖户面临负债,倒闭风险增加。
6、水产养殖平稳发展。2021年上半年,全县完成放养水面6.4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水产品产量78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3%,其中养殖产量6975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生产鱼苗2.1亿尾,同比增长10.5%;完成鱼种投放4900吨,同比增长2%。增长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以来鱼的价格一直处于提升状态,花鲢上涨1.5元/斤,白鲢上涨1元/斤,草鱼上涨2元/斤,小龙虾上涨2-5元/斤,鳜鱼上涨3元/斤,鳊鱼上涨3元/斤,鲫鱼上涨2元/斤,鲈鱼上涨2元/斤,黄颡鱼上涨1元/斤。二是业务部门加大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和推广。上半年,引进高背鲫1600万尾、黑尾鲌“先锋一号”20万尾、“优鲈3号”800万尾、黄颡鱼20万尾、长江大白刁16万尾。在沙坪、石城、青山、天城推广鲈鱼养殖2000亩;在青山推广甲鱼养殖150亩;在石城、白霓推广黄颡鱼养殖300亩;在石城示范纳米气泡养鱼技术350亩,特色养殖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给养殖户增加了信心,因此渔业发展势头较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户种植意愿下降。从生产的效益看,种植粮食的收益比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低,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比外出打工的收入低,因此,在农村劳动力缺乏,种粮成本如种子、化肥、农药、农机服务和人工逐步上涨的情况下,粮食种植基本上无利润空间,比较效益偏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
二是部分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崇阳是山区县,种植业较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无法破解“靠天吃饭”的困境,在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的时代,基础设施薄弱,道路运输、水利设施不配套,严重制约着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三是抵御养殖风险能力有待提高。一是养殖方面成本、环保和疫情防控压力大,受生猪周期影响,生猪养殖风险进一步增大。二是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从2019年非洲猪瘟后仔猪和猪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农户养殖量增大,到今年二季度仔猪和猪肉价格一路下跌,导致规模户缩小养殖规模,宁愿空栏也不愿补栏。
三、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种植业比较效益。一是加大土地流转,适度推进规模经营,支持专业合作社和新型经营主体实行连片种植,提高种植业比较效益。二是将种植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以“油菜花节”、“白茶节”、“牡丹花节”、“芍药花节”等为契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道路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如上半年梅雨季节雨水较多,下半年容易发生干旱,水渠、水沟等水利设施要配套建设好。
三是强化稳定生猪产能措施。一是扎实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防止非洲猪瘟疫情的反弹;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和规模户加大信贷力度,降低生猪养殖成本,稳定生猪产能,保证市场供应;三是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防止生猪市场价格大起大落,保障养殖户效益不受损。